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温州日报】纪念治水先驱 承载水利情怀
发布日期:2019-10-30 15:56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林立谨 字号:[ ]

10月9日,温州日报风土版刊登了笔者的《周凯:温州治水第一人》的文章,介绍了西晋温州治水捐躯的周凯其人其事。日前,在苍南水利部门的推动下,社会各界集资对苍南桥墩镇后隆村开端的平水古道进行修缮完工,并对外开放,接纳户外徒步人群。

桥墩镇平水古道。

刻有“平水神穴”的周凯墓地。

平水古道是通往浙南水利先贤、西晋周凯古墓的山道,迄今已有1700多年。周凯因“平治水利”而献身,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敕封其“平水显应王”“太和冲圣帝”等谥号,神位列入郊坛,由皇帝与天同祭,民间香火不断,其家乡亦被赐名“平水”。周凯殉难后,葬于古横阳县松山北麓,今为苍南县桥墩镇后隆村,遗址世称平水神穴。百姓至平水神穴祭拜,必经平水古道。至清康熙年间,当地设军事机构“桥墩寨”,桥墩平水古道向外连接矾山、马站、前岐,成为军事要道,同时也成为马站、前岐海鲜进入桥墩、泰顺等地的商贸要道。

作为水利人,笔者对水利历史文化遗产,总有抹不去的情愫,在古道修缮前后和期间,曾多次前往探寻,以期获得情感上的加持,在工作上推动水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古道的主入口进入150米,便是奉祀周凯的平水宫,始建于哪个朝代,现无从考证,但不排除始建于公元300—301年的可能,即西晋永康年间。据当地丁氏家族传说,清代道光年间,在族人丁学动推动下,该平水宫香火非常鼎盛。但1994年因高速公路建设,原平水宫被拆毁。2004年高速公路建成后,村民集资在原地重建。由于后隆民族村贫穷落后,所集资金有限,仅建成一间简易房,但乡民对水利先贤的崇敬之情,没有忘怀。

平水宫后古道旁边有一块岩石,就像一颗长歪的马蹄笋,和鳌江南港(横阳支江)潮水有着一段共同的故事。

相传周凯治水牺牲后,永宁、安固、横阳三县邑长为了纪念周凯的功绩,商量着给周凯修建了一座祠堂来奉祀他,给周凯的家乡赐名叫“平水”,还特别差人请来风水祖师郭璞,为周凯寻找墓地。

话说那郭璞走遍东瓯三县,最后选中了周凯家对面山上的一块地,那块地位于松山之麓,东海之角,山龙水龙交汇,呈玄武之像,契合周凯一生命格,周凯葬于此,能镇东海万里恶浪,可保东瓯五谷丰登。

那东海海妖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恨得直咬牙,便想阻止周凯下葬。周凯灵柩上山那天,东瓯三县的百姓都赶过来为周凯送葬。当送葬队伍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抬着周凯灵柩的八个人被风雨逼得往后退。山道又窄又陡,还弯弯曲曲,排在最后的那个人眼看着就要摔倒,情急之下,他退后一步,想撑住身体,一脚踩在路边一颗竹笋上,那竹笋一歪,瞬间化为一块岩石,稳稳顶住最后一个人,没有让周凯的灵柩滚落山下。三县百姓急忙上前用手扶住灵柩,一步一步把灵柩送到墓穴。

在灵柩送进墓穴的一刹那,风停了,雨停了,山脚横阳江(鳌江)南港(横阳支江)的潮水倒退三十里,不敢靠近周凯的家乡。后来,人们便把潮水退到的地方称为南港水头,而那棵竹笋化成的石头,永远斜立在平水古道的旁边。

神话传说总归是神话传说,温州沿海平原陆地演变,潮水涨落,总有其科学的规律,但人类在地理演变过程中积极介入,推动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周凯率领先民治理古温州沿海平原三江水系及“濒海地”,改善温州沿海平原先民生存环境,促使了人口聚居增长,衍生形成水运交通网络,加快了人口的流动和物资的交换,为温州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那块传说中的石头,后人刻上了“我等你千年”五个字,表达了先贤对水利的情,对家乡的爱,也体现了人间沧桑和古道的浪漫。这五字原意来自另一段传说,说的是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叫丁学动的少年,某一日他突然起乩吟唱:“深山阒兮曲径幽,古陵崩兮旧路休。俟千载兮谁修葺,招吾灵兮从此留。”于是丁学动和父母商量着要修复周凯古墓,但因贫穷只能作罢。随后丁学动上山从周凯古墓遗址迎取一掬泥土,葬于家墓左首圹尊位,以了却心愿。丁学动和他的父母死后,葬于右侧两圹,演绎了一段神人千年共葬的传奇。如今丁学动家墓依旧,和传说中的那块石头相距不到三十米,而共葬的故事代代流传,透露出乡民对水利先贤的缅怀之意。

桥墩平水古道长约6公里,沿线植被丰茂,风光旖旎,由于历史久远,人文古迹遗存丰富,除了和平水王周凯有关的遗迹外,还有清代烽火台、民国炮台、清代古路亭、宋代南峰寺、寺前宫、石头宫、清代火德星君碑刻、刮火山、回族明代肇居地、畲族明代肇居地等,是一条集户外探险、徒步休闲、乡土文化探寻、浙南水利文化寻根为一体的千年古道。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想起近年市委市政府在瓯江边兴建的温州治水文化长廊,那文化长廊“周凯射潮”的浮雕所体现的水利人勇立潮头、敢于献身的担当精神,不正是平水古道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