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阳支江 许义钢 摄
横阳支江是苍南人民的母亲河,古代乃浙江通往福建的一条重要水路,陆游路过曾留下梅花诗,流传千古。千年以来,为治理横阳支江,一代又一代的治水人付出不懈的艰辛,甚至生命。
哺育苍南 古名南港
横阳支江发源于泰顺九峰尖,流经苍南县莒溪、桥墩、灵溪、藻溪四镇和平阳县萧江镇,最后在龙港市朱家站村注入鳌江,汇于东海,全长60.5公里,集雨面积336平方公里。其中,泰顺境内段,长5.5公里,称后水漈;进入苍南后,从大峡谷到桥墩水库大坝,长26公里,称莒溪;自桥墩水库消力池开始的中下游段,方称横阳支江,长29公里,流域内有农田33万亩。沿岸出土文物显示,早在商周时期,便有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
横阳支江古称“横阳江南港”,简称“南港”,最早记载于明万历《温州府志》。该志提及南宋嘉定年间,邑令汪季良修筑黄浦埭不成功而发表评论,用到“南北二港”一说。民国《平阳县志》在表述上则更加清晰:“横阳江……用《水道提纲》说,分南港、北港”,二港交汇之后称鳌江。横阳江为泛称,包括了南北二港和下游的鳌江。而现代,把鳌江和北港合称为鳌江,南港称为横阳支江。横阳一词出自平阳古名,后梁乾化四年,钱镠平定横阳之乱,横阳县改名平阳县。
横阳支江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是1941年南港水利委员会改名为整理横阳支江委员会,而后横阳支江的名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而民国建立后,平阳县设立南港乡,“南港”一词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混淆了“南港”作为河道的名称。
通闽水路 陆游留诗
横阳支江本是感潮河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海水上溯到桥墩平水溪口。在更早的南宋时期,从鳌江候潮可直达桥墩玉沙古埠头(今桥墩水库坝址),是平阳通往福鼎的主要水路。玉沙古埠头旁有摩崖石刻“玉沙潮落客停舟”,证实了横阳支江玉沙古埠头潮汐涨落、舟楫通行的往昔景象。但随着地理变化,至清代末期,摩崖石刻逐渐被掩埋。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冬,陆游从绍兴出发,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途经平阳县,乘舟自横阳支江候潮而上,在桥墩玉沙埠头上岸,夜宿岸边平阳泗洲驿舍,看到梅花即将凋谢,赋《平阳驿舍梅花》一首,“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为横阳支江平添一份人文气息。六百年后,清乾隆平阳学者叶嘉棆到访玉沙,留下《访林正甫居》一诗,“玉沙陌上绿莓苔,直谏堂前土作堆。旧有梅花邻驿舍,几多山色护松台”,与陆游呼应。只可惜以泗洲禅院作为官府驿舍的古建筑,因兴建桥墩水库而拆除,古时江潮拍岸、梅花点点的记忆,已少有人提起。
到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温州知府杨简向朝廷申请在横阳支江沿岸建造六座水闸,史称“嘉定六陡”。其中,在萧江塘河与横阳支江交汇口建成萧江渡陡门,成功阻断了潮水,使萧江塘河成为内河。自此,萧江塘河代替横阳支江下游段成为水路交通主干道,船只往来无须候潮。但横阳支江依旧潮起潮落,潮水所到之处,皆为“斥卤”,无法耕种。
治理千年 知县殉职
在农耕社会的古平阳县,治理南港比治理北港更受官府重视,《鳌江志》中记载北宋至清朝治理南港干流9次,治理北港干流的记载却很少看到。对此,《鳌江志》解释说:“南港是全流域的产粮中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张清初顺治年间绘制的平阳县古地图,也忽略了北港的存在,只画出南港,并标注为横阳江,说明了古时南港在鳌江流域的重要性远大于北港。
对鳌江流域的治理,最早相传为西晋周凯治理永宁、安固、横阳三江,对古温州沿海平原进行开发,为古温州地区于东晋太宁元年(323年)从临海郡析出,单独设立永嘉郡奠定地理基础,推动了温州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
五代十国后,先民挖运河、兴水利,大力开发江南平原,在横阳支江南岸修筑堤防,阻止潮水倒灌江南平原,成为横阳支江治理的重点。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难度极大,直至北宋端拱年间,才于云岩三峰寺前成功修筑了有明确记载的横阳支江第一条堤防,以御海潮入侵江南;再至南宋绍兴年间,于云岩鲸头兴建了石竞陡门,引横阳支江上游淡水进入江南,是为横阳支江见载于志史的最早的水闸。
而后千年,横阳支江各处堤防和水闸修修毁毁,但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至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在今渡龙公路桥位置,终于建成一座大闸,将横阳支江拦腰截断,为御咸蓄淡起到显著效果。据《渡龙陡门记》和《渡龙石步记》记载,该闸自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谋划,闽浙总督觉罗满宝“按临勘视,倡金题建”,整个建设过程,历经王元位、沈瑞鹤、孟载有、张桐四任知县,其中沈瑞鹤于雍正三年(1725年)到任,“经始其事,区划甚善,以垂永久”,奈何施工难度极大,至雍正六年(1728年),仅完成工程量十分之三。沈知县心急如焚,便不辞劳苦,亲自蹲守现场指导,终因辛劳过度,不幸殉职于渡龙大闸施工现场。雍正七年(1729年),孟载有继任知县,动用库银和捐税银续建,施工进度依然推进艰难。直至雍正八年(1730年),张桐主政平阳,委派县丞裴元臣在江中建分水墩三座,并对两岸码头加以巩固,四孔大闸终于雍正九年六月完工,工期长达9年。
实行河长制 终成幸福河
1965年在河口建成朱家站水闸,全程阻断海水上溯,横阳支江终于成为内河。1958年开始,上游桥墩水库经过初建、复建、扩建三期施工,有效调节了横阳支江上游洪水,配以两岸堤防分段多期提标加固,经过170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横阳支江终于达成了里程碑意义的治理。
尤其是2013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市级河长宋志恒提出了打造“温州最美水道”的治理目标。而县级河长黄荣定着力推动横阳支江“防洪、排涝、御咸、蓄淡”加“生态”综合治理,以两岸58公里绿道为线,打造廊桥夜话、青梅竹马、状元走廊、上善若水、横阳独钓、日月争辉、龙舟竞渡、平水流石、书廊信步、翠谷灵龙“横阳十景”。推动沿岸治水文化发掘,以西晋水利先贤周凯的谥号“平水”来命名横阳支江治理后形成的景观,称为“百里平水公园”,借以纪念1700多年来前赴后继投身横阳支江治理建设的一代又一代人。
去年以来,苍南民间在横阳支江沿岸修建了周凯纪念馆,并对周凯古墓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这充分说明横阳支江已然成为沿岸百姓的精神文化纽带,苍南人民心目中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