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温州都市报】助力库区奔小康公益慈善项目昨天走进泰顺 首个50亩助农基地落户司前畲族镇
发布日期:2020-06-19 08:53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都市报(2020年6月19日第6版) 作者:陈忠、汪麟康 字号:[ ]

昨天,由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和温州都市报主办的助力库区奔小康公益慈善项目走进泰顺县司前畲族镇,首个50亩助农基地在该镇台边村举行揭牌仪式。

“我一定种好地,有个好收成”

仪式现场,温州红日亭、泰顺县陆壹玖慈善公益中心、瑞安伯特利慈善基金、苍南县慈航救援服务中心、龙湾区红十字会聚心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等5支公益特派志愿队与泰顺司前、百丈镇等地的50户低收入农户结对,温州都市报陈忠慈善工作室为50户低收入农户送上7.5万元种植基金。主办单位还聘请泰顺县司前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蓝礼忠为农业科技公益专家,对这批农户进行种植指导。

助力库区奔小康公益慈善项目主要包括产业助力、健康助力等内容:主办方招募我市10支公益志愿者队伍与泰顺、文成两地的100户低收入家庭结对。其中文成站6月10日在珊溪镇启动,送上种植扶助金,每户1500元,扶植他们种植绿色农作物,并协助其提高产量,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带动大家一起奔小康。当天首批5支公益特派志愿队与文成珊溪镇、大峃镇等50户农户结对。

台边村村民潘大伯今年54岁,老伴和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上高中。潘大伯早年打零工为生,8年前腰不好做了手术,从此干不了重体力活,曾靠骑三轮车载客赚钱。如今,他家靠低保维持生计。“有了这笔钱,可以多种些玉米出售,而且农技专家会到田头指导,志愿者也会上门帮助我们打开销路,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儿。”潘大伯说。

“谢谢好心人,我一定种好地,争取个好收成。”村民吴大伯也收到这笔种植扶助金。他今年57岁,老伴智障,无子女,是低保户。在一边干活的村民黄先平今年40岁,听力严重障碍,至今未婚,平时种地为生,有了这笔种植扶助金,务农的劲头更足了。他脸露笑容,双手置于胸前,然后竖起大拇指,用手势表达感激之情。

台边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该村530户共1280人,其中低保户23户,低保边缘户8户。此次,村里经过调查摸底,确定10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享受种植扶助金,帮助他们种植经济农作物。为此,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先给这10户低收入户种植,然后带动60多户低收入户。目前种玉米,冬季种油菜花。“这个公益慈善项目给扶助金,帮助村里低收入户种植农作物,不但可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传递了自信自立,勤劳致富的精神。”

作为此次10支公益特派志愿队联络人,鹿城区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副会长、秘书长陈招乐表示,他们将定期走进这批种植农作物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动员社会力量一起帮助解决,把助力库区奔小康落到实处。

驱车3小时,红日亭田头送小吃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组织实施的肤生工程,是专门针对皮肤溃烂疾病患者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为助力库区奔小康项目,这个科研团队将泰顺县司前镇台边村作为肤生工程的千村千点救助站之一,温州曙光医院副院长陈善亮代表主办单位给台边村授牌。当天,温州曙光医院派车来到泰顺县坪路,将86岁的董阿婆接上车送医免费治疗。董阿婆和老伴靠女儿打零工维持生活,家庭困难。阿婆患有糖尿病,2年前不慎摔了一跤,至今卧床不起。

温州红日亭负责人孙兰香带领义工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台边村助农基地,将粽子、鸡鸭蛋、八宝粥、青草腐等小吃送给村民。孙兰香说,助力库区奔小康很有意义,库区百姓为了保护温州“大水缸”作出了很大贡献,“饮水思源,我们应该为库区百姓奔小康多做些事”。

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副主任、综合处处长崔柏昱介绍, 2013年以来,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启动“亲近水源地·爱心献库区”节水护水公益活动,志愿者走遍珊溪库区所有乡镇,累计开展公益活动106期,受益群众1.3多万人,捐赠爱心物资总价值达310万元,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优秀项目奖等多项全国大奖。

司前畲族镇镇长蓝传德说,司前畲族镇位于泰顺北部,与景宁毗邻,目前还有一些低收入家庭,每个镇干部与建档贫困户一一结对,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收入。助力库区奔小康公益慈善项目变“输血”为“造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为此台边村特地划出50亩地,作为助农基地,首批10户低收入农户入驻,将带动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大家一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