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特别推荐
“浙”水十年见安澜——浙江水利十年回眸
发布日期:2022-11-01 09:20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水利报 字号:[ ]

十年潮涌,逐浪前行!

“浙”十年,是浙江水利守好“红色根脉”,踔厉奋发、坚毅笃行的十年;“浙”十年,是浙江水利践行“八八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十年。

十年来,浙江水利始终沿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决扛起水利人的天职天责,书写了兴水利民的新篇章,为浙江“两个先行”提供坚强保障!

十年“强筋壮骨” 奋力夯实“浙”水安全体系

2013年10月,受台风“菲特”带来的强降雨影响,姚江余姚站最高水位达3.40米。水淹余姚!交通瘫痪,断水断电,83万人受灾……“菲特”台风成为每一个余姚人的黑色记忆。

2022年9月,第12号台风“梅花”带来的短时强降雨,洪水汇聚姚江,让余姚市水文站水位再创新高,达到3.67米,比“菲特”期间足足高了27厘米!然而,这次洪水平稳过境,余姚城区秩序井然。

时隔9年,“锅底”余姚顶住了!这一变化离不开“菲特”台风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的“6﹢1”工程建设。

“东泄、上蓄、西排、北排、中疏、低围”!在今年“梅花”台风防御中,余姚的防洪排涝工程“组合拳”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四明湖等“一大三中”水库充分发挥错峰拦蓄作用,共拦蓄洪水7635万立方米;姚江上游西排工程和余姚西分工程累计排水2480万立方米,降低姚江主城区段水位19厘米。

余姚之变,不仅折射出浙江人痛定思痛的决心,也折射出浙江水利十年奋进、“强筋壮骨”、大力建设骨干防洪排涝工程的恢宏巨变。

2013年,“菲特”之痛后,浙江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防洪水、排涝水……一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应运而生;

2016年,浙江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5年投入1600亿元推进116个项目,决心全面补齐防洪排涝短板;

2020年,浙江又一次拿出“砸锅卖铁修海塘”的气魄,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海堤建设指示精神。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000亿元筑牢沿海生命线、风景线、幸福线……

2022年,浙江坚决贯彻中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决策部署,吹响“大干水利、大干民生”的号角,全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

回眸十年,每每在关键时期,浙江水利人总是能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十年来,浙江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26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年度总投资从352.5亿元到621.8亿元,连跨3个百亿台阶。其中,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已累计完成年水利投资512.6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

“年年抗台,年年受灾”的平阳县水头镇,打出鳌江干流治理“组合拳”,从原来的不设防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能力;位于三江交汇之处的兰溪市,实施兰溪城区防洪标准提升工程,建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洪屏障;杭州三堡、八堡排涝泵站先后加入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组团”,扛起了平原地区的排涝担当;西险大塘达标提标工程等一批谋划多年的项目拉开建设序幕……

奋进十年,浙江江河安澜更有底气!目前,浙江全省主要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已基本形成,八大流域干堤达标率由不到50%提高至90%。十年来,浙江成功防御了“利奇马”“烟花”“梅花”等台风以及2017年、2020年钱塘江流域梅雨期洪水,新安江水库成功实施历史上首次9孔泄洪。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浙江做到了!

十年“开源节流” 尽心完善“浙”水保障能力

水乡浙江也闹“水荒”!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曾为这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省份带来“成长烦恼”。

不能让水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十年来,浙江结合实际,上下求索,吹响大干水资源保障工程的嘹亮号角。

千岛湖配水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杭州人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就能喝上“农夫山泉”;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累计引水超48.5亿立方米,为杭绍甬舟地区注入发展源泉;钦寸水库、朱溪水库、开化水库等一批“水缸”陆续建设,成为保障生产生活的耀眼“明珠”……

十年砥砺奋进,浙江全省累计新增水库总库容6.2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28.8亿立方米,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7.8%。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回眸十年前的那个金秋,党的十八大明确“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年来,浙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治水思路,出台《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努力打造南方节水样板。

十年间,浙江连续6年获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次,在“十三五”期末考核中列全国第一。2021年,浙江全省用水总量、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25.14%、66.54%,在GDP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用水总量的持续下降,为经济社会注入澎湃活力。

潮涌钱江立涛头,“浙”水泱泱润民生。饮水安全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民生福祉。十年间,浙江水利不仅建好城市“大碗”,更关注农村喝水的“小碗”。2018年年底,浙江高标准提出以“城乡同质、县级统管”为目标,打响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攻坚战,累计投入214亿元,新增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1054万人,让“浙”里乡村喝上好水。

十年“美丽接力” 不断提升“浙”水幸福指数

十年接力,匠心筑造,“浙”水更甜了!截至目前,浙江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超95%,城乡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超85%。浙江更是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同质供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发源,河湖长制在这里启航。水是诗画浙江最灵动的生态底色!水是浙江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源泉!

2013年,浙江又一次站上治水的制高点,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实施“五水共治”,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启浙江河湖的系统治理之路。

十年勇当先锋。浙江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率先颁布地方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学院,制定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工作规范》,推行“河长在线”数字化改革,打造“绿水币”公众护水品牌,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5万余名河长履职担当,全面织成“党政统领、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治水防护网。

十年孜孜以求。浙江系统谋划、水岸同治、整体推进,坚持把河流治理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综合统筹河湖安全、生态、文化、便民等因素,多规融合同绘一张蓝图,建一条、成一条,治理一片、见效一片,推动以河流为纽带的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浙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35平方公里,建成省级美丽河湖443条,新增治理中小河流5000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十二五”期末的75.8%提高到“十三五”期末的98.0%。老百姓对治水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57.65%提高到2021年的90.03%,实现8连升。

十年治水,久久为功。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已成为浙江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具潜力的城乡绿色发展增长极,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在平阳,九叠河交错于碧绿的水田之间,鳌江北岸“陆家嘴”金融商务中心拔地而起;在开化,打造马金溪“百里黄金海岸”,培育农家乐500余家,撬动社会资本投资80多亿元参与发展绿色产业;在德清,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正在书写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生活,带动首个全省现代水利示范区落户洛舍漾畔,推动文旅新业态生根发展。

十年“改革创新” 用力激起“浙”水活力浪花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这是浙江新诞生的省域品牌主题词。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更有勇立潮头的改革精神。

全国第一张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在衢州落地,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审批制度改革;丽水探索开展“河权到户”,用河道经营管理权改革实现山区河流有人管、有钱管、管长远;温州市创新探索建立水利设施灾害保险机制保障水毁工程快速应急抢修,提高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

十年来,浙江水利坚持不破不立,奋勇推进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面对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化,浙江建立起了规范监督工作的《浙江省水利监督规定(试行)》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监管制度、标准,推进水利强监管落地见效;面对数字浪潮,浙江“先行赶考”,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治水新模式,集成浙里“九龙联动治水”综合应用,探索“智水”新思路,推动治水工作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水利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投资项目审批减事项、减时间、减环节、减费用,营造了良好的水事营商环境。

十年来,浙江水利坚持建管并重,开创制度治水、制度管水新局面。2015年11月,浙江省政府召开了以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主题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在全国率先吹响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集结号”,破除水利工程“重建轻管”沉疴。2020年11月以来,浙江省政府高位推动水利工程“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改革,逐步构建起产权归属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智慧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水利除险保安能力大幅度跃升。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精彩蝶变!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浙江方案”。

砥砺先行志,勇当先行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将切实发挥省级水网先导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浙江水网建设步伐,高标准谋划全域幸福河湖行动,为浙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