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世朋柯哲人) “绿水平春岸,红葩发晓园。鱼游鳞暖耀,鸟翥翮晴翻。”这是着名的《早春塘河》诗里描绘的温州水乡。根据我市近日出台的《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纲要(2013-2020年)》,我市将以“自然生态”为治水原则之一,在河道里栽花种草、放养鱼苗,让水生动植物发挥“清道夫”作用,逐步还原诗画般的“美丽浙南水乡”。
过去,我市治水大多采取清淤截污、硬质护岸、渠化河道等传统方式,实践证明,这些举措确实让部分河流变清了、河岸变美了。但在一些污染严重的河道,传统的治水方法大多着眼当前,重在“清理旧账、不欠新账”,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弊端,未能实现水质的彻底改变。
“在此次编制规划的时候,特别体现了系统和生态的概念。”《规划纲要》拟定者之一、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今后将综合运用清淤疏浚、盲河贯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生物治污、拆违建绿、生态调水等措施,注重发挥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净化作用,保持和修复河流自然形态和风貌。
相对传统做法,生态治水新在何处?以我市正在实施的“小鱼治水”为例,在今年7月1日的第三个“浙江生态日”,10万尾幼小食藻鱼投放在三垟湿地,每条鱼每生长1公斤,大约能吃掉30至40公斤蓝藻等浮游生物。今后,我市将选择本土合适种类的生态浮床和浮游水面植物、水生动物以及微生物,结合曝气复氧,重建生态食物链,改善河道生物群落结构,逐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
“生态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生态理念应当贯穿河道治理的始终。”主张生态治水的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清认为,在开发区境内,所有符合生态改造条件的河道,今后都应采用生态驳坎、自然驳坎的方式,利用水生动植物的自净能力让水“活”起来。实践中,开发区内经生态改造的中横河,如今两岸绿意盎然,水禽择水而居,成为市民闲暇时休憩的好去处。
根据《规划纲要》要求,通过以生态理念实施河网综合整治工程,到2015年底前,我市684条黑臭河垃圾河要基本完成整治任务,并修复1000公里的生态河道,构建河流健康体系。此外,我市还将建设1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生态湿地及若干个湿地保护区,打造多样性的生态湿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