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人民网:记者亲历珊溪水库执法“夜战”
发布日期:2013-09-25 16:48 浏览次数: 来源:人民网 字号:[ ]

10880211_649604.jpg

夜间执法队员两小时缴获53支鱼竿

人民网温州9月25日电 夜色笼罩着文成珊溪水库,空中挂着明月,远处蛙鸣阵阵,偶有鱼儿在水面泛起的“扑通”声。伴着一阵沉闷的马达,两艘快艇从珊溪码头低调出发,船上是身着制服的夜间水上执法队员,陆上的巡逻队同时配合。

自鱼苗投放导致捕捞泛滥以来,8月27日晚上这一幕,成了珊溪水库执法人员365天中再平常不过的场景了。

两小时缴获53支鱼竿

位于飞云江流域中上游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由珊溪水库和赵山渡引水工程组成,供养着温州市区、平阳、瑞安等地500多万人的饮水、发电、灌溉。

由于受沿岸生活污水、家禽养殖污染,水库一度蓝藻大爆发。为保证珊溪水库水质安全,温州市水利局投放了价值120万元的有益鱼苗,现今却面临着捕捞泛滥的局面。

“大家注意,前方有偷鱼者。”在黑暗中,队员们早就默契的屏息凝视,等陆上巡逻队员一到,就发起行动。

“如何分清敌友呢?”

“我们用的是超大功率的手电筒,可以照很远,一般偷鱼人的手电筒都是暗淡的,为了尽量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温州市水利局库区管理处副处长龚昌栋指着山间一处亮光说,“那就是我们的队员。”果然,很快就响起一阵队员追捕鱼者的骚动。

发现“敌情”的时候,队员们有时会用切换的灯光示意所在位置。

当快艇的船灯突然直射前方,迅速往岸边靠近时,总能杀偷鱼人个措手不及。短短两个多小时,夜间执法人员就缴获53支鱼竿。

练就了眼力沾上了烟瘾

如果赶上个好天气,夜晚的天空就会格外清晰。从执法快艇的甲板上眺望远处,是满眼的“星星”。

仔细一看,除了天上闪烁的星辰外,在山间一片虫鸣中,有几束诡异的灯光在摇曳。每天趁着天黑前,偷鱼者坐船来到事先选好的捕鱼点,第二天天亮再由人接出水库。一宿的时间,他们大多躲在山凹处,一旦有动静就用身边的树木作掩护。

用执法队员的话来说,每次夜间执法都跟打“游击战”一样,斗智斗勇。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队员们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从下水的那一刻,为了不引起偷鱼人的注意,全船不允许有一点亮光。但队员们的眼睛极锐利,大老远就能准确找到微弱的荧光。“红色的浮标上面有绿色的荧光棒的就是捕捞鲢鳙类鱼的,就是我们说的吃磷、氮的有益水库水质的鱼类,一般是包头鱼。”一队员介绍道。

同时,他们对水库的地形了然于心,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他们也能白昼间自如。

但“潜伏”等待的过程是漫长枯燥的。张瑞锋是执法一队的副队长,每当执法到凌晨眼皮打架的时候,张瑞锋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烟点上,“星光”在黑暗中一闪一闪,很快化为一缕青烟淡去。

作为一个资深烟民,张瑞锋原本打算戒烟,但加入夜间执法队以后,烟瘾倒是越来越严重。“执起法来就得抽两包了,不抽根提提神,完全扛不住整夜整夜的通宵执法。”张瑞锋说道。执法队员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靠烟振作精神,“不抽烟的也要吸二手烟。”队员们打趣道。

由于队员们不能正常作息,家人少不了怨言,队员们另一个共同点,是回家后都会抢着买菜做饭洗碗“讨好”家人。

如影随形的危险

在珊溪水库,普通非法捕鱼者一年收入可达20多万。

由于偷捕的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不仅滥捕现象仍屡禁不止,遭遇执法时,偷捕甚至不惜暴力抗法。

去年10月份,执法队大队长陈建民就因收缴钓包头鱼的村民的鱼竿而被拖下水,头被按到水里好几次。对于不会游泳的陈建民来说,这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但第二天他还是照常来执法。

还有一次,被抓获的非法捕鱼者塞了6000块钱想让执法队员放他们一马,被执法队员当场拒绝,尽管他们领着每月两千多的工资。

碰到当地成规模的非法捕捞团伙,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执法队员们遭到人身威胁的也是常有的事。

自去年4月份夜间执法队成立以来,共出动5400多人次进行巡逻,扣押网具9100多副,渔网500多副,查获20艘船,处罚了4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