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温州日报】以水为脉 以绿为魂 温州倾心打造滨水公园特色品牌
发布日期:2014-01-22 08:54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龙湾永中轮船河滨水公园。(黄品川 摄)

温州自古山明水秀,城区内河道交错、傍河建街,具有典型的浙南水乡特色。为再现温州山水城市特色,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市城管与执法局以创建园林城市、打造“美丽浙南水乡”为契机,牵头组织实施了滨水公园建设。2013年市区共改扩建119个滨水公园,新建303个滨水小游园,努力打造贯穿市区的滨水绿色长廊,为市民就近提供更多更美的休憩场所。

市城管与执法局局长、市创园办主任 李世斌

滨水公园概况

(一)建设意义。滨水公园是指结合天然河流、湖泊等水体布置的城市公园绿地,这是我市立足江南水乡实际,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城市生态意义上来说,滨水公园位于水陆交替处,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对此类地带的保护、恢复往往能事半功倍。从市民日常休闲需要上来说,带状的滨水公园具有覆盖面广、可达性好、利用率高等特点,是市民日常最方便、最喜闻乐见的公园种类,对均衡城市绿地布局、完善公园服务半径覆盖要求起着重要作用。从城市形象塑造上来说,滨水公园将公园与自然水环境相结合,景观异质性高,利于营造不同类型的、优美的滨水景观,也最能体现温州山水城市特色。

(二)建设理念。量力而行,贯彻“绿化”、“串联”、“亲水”三大理念,以拆违建绿、建园添景和滨水公园提升为基础,对具备条件的滨水公园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对暂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段采取单位绿地退让、临时绿道建设等措施先行贯通,结合桥堍整治等,打通滨水慢行休闲绿道,串联处处沿河景点;利用亲水平台、河埠头、龙舟基地等设施建设,加强滨水公园亲水性和文化内涵建设,追忆浓浓水乡气息。

(三)建设成效。近年来,我市结合“三改一拆”、“建景添园”等工作,重点新建、改扩建大型滨水公园130个,初步形成滨水绿化景观带;开展“应绿尽绿”、“见缝插绿”活动,实施了303个滨水小游园建设和提升工作,对沿河的空地、闲置地进行全面的清理整治,进一步优化滨水环境;大力推进桥堍整治和沿河单位绿地退让工作,共整治桥梁约149座,参与退河还绿沿河单位293家,利用浮桥、栈道等形式打通卡口,串联滨水绿道约60公里。通过打造沿河3处龙舟基地、开发建设2处亲水河道、新建50余处亲水平台、保护利用河埠头等措施,打造亲水空间,让市民体验水乡气息,展现温州水乡风情。通过系列工作,有效保护了滨水资源,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初步形成了靓丽的滨水景观。

主要做法

(一)分解项目落实责任,开展滨水环境整治。滨水公园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属地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我市滨水公园建设将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纳入到各专项行动中,由城管与执法(园林)、水利、住建、环保、文化等不同部门具体实施。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如城管与执法(园林)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属地政府强化建设主体作用,发改、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住建部门优化建设审批程序等,形成了全市共建滨水公园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加速了滨水公园建设。

(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积极探索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属地政府制订实施计划、资金安排计划,保证年度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在滨水地块开发建设时,要求将滨水公园建设纳入开发要求,先行或同步进行周边滨水公园建设。采用BT、以地引资等形式引进民资投入公园建设,借助企业资金实力、设计团队、施工管理力量来推进滨水公园建设。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认建、认种、认养活动,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绿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建绿氛围。

(三)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提升项目推进效率。我市滨水公园建设实行“市级组织、属地建设”的原则,形成市、区、街镇三级联动格局。属地负责滨水公园建设具体事务,市级部门负责督查、考核、指导,充分调动基层主动性。同时市、区各部门全面简化审批手续,实现滨水公园建设项目“设计、审批、政策处理、施工”四同步,保障项目快速推进。对于城郊或周边正在开发建设的地段采取“先种树、后造园”的措施,景观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逐步完善,既减轻了资金压力,也符合发展需要。

(四)完善督查考核制度,全民监督形成合力。实行重点项目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市领导亲力亲为,不定期开展督查活动。所有项目实行“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局面。建立滨水公园建设考核排名制度,实施滨水公园建设进度媒体定期披露制度,组织市民监督团成员参与督查考核,及时对滨水公园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形成推进合力。

下步思路

(一)完善规划,合理布局。当前,滨水公园建设作为我市开展“美丽浙南水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摆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我市滨水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1.9平方公里,占全市公园绿地面积的40%以上,是我市展现山水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下步要编制合理、有效的专项规划引导滨水公园建设。规划要对滨水公园布局加以完善,在基本保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对河道布局及绿化布局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加骨干河道的滨水公园面积,保证河流两侧绿地宽度,充分发挥滨水公园的生态效益。规划要考虑设置支路或区间道路作为绿地与开发地块的分隔,使沿河景观能更方便地到达,为更多的市民所享用。

(二)加大投入,注重贯通。目前我市滨水公园实施率尚有不足,一些规划中的滨水公园因旧村改造等滞后,导致近期无法实施。下步要加大滨水公园建设力度,合理安排沿河城中村、旧村开发建设时间,优先选择沿主要河道的滨水公园重点突破,要做到改造一条就贯通一条,形成沿河整体的绿化景观。滨水公园建设中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先公园后开发的模式,先行开展沿河滨水公园建设,利用公园建设提升周边地块环境和价值,转而促进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价值。

(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借鉴和应用各类公园建设的先进理念,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滨水绿道、亲水性设施、生态驳岸、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特点。特别是要借鉴节约型园林建设理念,充分保护和利用有价值的民居、地形地貌等现状条件,避免大拆大建,利用生态材料、水环境生态改善等技术,打造生态型、节约型的滨水公园。在沿河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充分挖掘和保护沿河现有的文物、文化设施等资源,打造富有温州地理、文化特色的主题景观,提升公园品质,做到一河一景一主题,使滨水景观总体上有温州特色,不同河流又能形成各自不同的主题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