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
泰顺之美,在于山,源于水。去过泰顺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充满古典怀旧风格的廊桥很好看,廊桥流水总是相依相伴,让人着迷的廊桥显出水的美丽,清澈的流水见证了泰顺的不断进步,不断超越……泰顺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自成功创成国家生态县,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和国家主体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泰顺县更加坚定了“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的绿色发展决心,并依托丰富的廊桥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作出决定,把打造“国家廊桥公园”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水美的基础之上。
泰顺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飞云江流域的源头,全县水域面积达86.6平方公里,共有河道244条,总里程830公里。去年以来,泰顺县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部署,坚持以“护水、治水、美水”为突破口,科学谋划“五水共治”工作,全面掀起“山水之城、生态水乡”建设高潮。同时,还把“清三河”作为改善环境的民心工程,以美丽乡村创建、“三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活动为载体,持续加强河道整治,不断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实现所有河道水质均满足“可游泳河段”要求。
据了解,该县目前县域三大水系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划定的功能区要求,主要溪流和重点水源地水质长期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和县界出界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尤其令市民安心的是,作为全市人民饮用水大水缸的珊溪水库,有三分之二的库区在泰顺县境内,而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三插溪、里光溪、洪口溪、莒江溪4条入库支流考核断面均为一类水质。
蓝图:“8763投资计划”为抓手
碧水映衬下的“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
泰顺县将防汛指挥部视频会议室设为“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室,绘制完成“五水共治”作战图、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战图、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作战图、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作战图等一表十图,按照高起点规划、争取30年不淘汰这一目标定位,明确以“8763投资计划”为抓手,通过8年时间,投资近70亿元,实施污染源治理、防洪保安、河道整治、亿方引水、水源保护、水文化提升等六大工程,重点建设“三库三网三站”,即开展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建设文祥湖水库与樟嫩梓水库,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垃圾收集网、污水处理网,开发甲家渡、垟溪、龟湖水电站。
为全面实施“五水共治”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包括县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定期会商制度、计日跟踪制度、每月通报制度、督办通报制度、领导约谈制度、责任考核制度,并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根据实际,从县水利、农办、住建、环保等4个部门抽调人员12名,进驻县治水办实行集中办公,财政、文广新局、审管办各抽调1名业务骨干定时驻点办公。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每半月、每周召集相关部门对“五水共治”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以污染源治理、水源地保护、亿万引水等工程为重点,实行日常督查、动态记分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五水共治”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建立实施“五个一”督查工作机制,督促项目按计划推进。根据考核结果,评出先进单位,并进行适当奖励;工作落后的,予以通报批评。
实施:“三大工程”强化项目攻坚
截污纳管后的岭北美丽乡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针对重点欠发达县实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多方筹集,保障资金需求。该县借助近几年的利好政策,下大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超前谋划,主动与上级水利部门多联系,准确把握政策信息,及时以项目对接上级政策,力争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标准上得到上级层面的更大支持。在年初安排财政预算时,明确2014年度安排治水资金1.8亿元以上,约占年度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重点保障市考核项目、县级水乡示范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专门在省特扶6亿资金中切块1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城镇供水工程建设,既起到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也彰显了泰顺县委、县政府治水的决心。
“百固”工程:年度计划投资800万元,完成黄桥、官坑下、翁山、联云、桥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工程批复,开工建设黄桥、官坑下水库,完成投资20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6000万元,治理三插溪司前段、三插溪竹里段、仕阳溪泗溪段、洪口溪罗阳段、洪口溪司前段等河段共18公里,已完工5.5公里,完成投资1700万元。
“千治”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060万元,整治生态河道35公里,已完工24公里,完成投资3190万元。
“万通”工程:2014年计划排水管网清疏50公里、雨水管网建设2公里、改造积水点2处、雨污分流改造2公里、管网提标改造2公里,目前均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城关饮水工程建设,已建成城关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樟嫩梓水库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年度计划投资1200万元,加快三魁等4个中心镇饮水工程建设,已完成投资650万元。
发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水源地保护后的“温州大水缸”飞云湖
在泰顺仕阳镇龟湖村,我们看到龟湖村新近建成的面积达100多亩的人工湖,以及全国单孔跨度最长的廊桥,极大改善了龟湖村的水环境。而在此之前,当地看不到湖水,空有龟湖美名。当地人介绍,这是当地在外企业家和村民共同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
立足山区特色,充分挖掘、整理深厚的地域水文化,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着力打造一批个性魅力突出的滨水广场、主题公园、亲水观光平台等滨水开放空间。如泗溪镇下桥村融合廊桥文化,强化河道整治,今年新建1.8公里沿溪游步道,成功举办2014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竹里乡竹里村融合畲文化、竹文化,保持溪流一如既往的清澈,打造“小桥流水人家”典范。罗阳镇村尾村有效整合古道、古廊桥、古民居、古树、古民俗等资源,以治水打造了“五古”文化金名片。
治水紧紧联系民生工程,同步加强河道及沿岸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以上,建设廊桥文化园、岭北社区等特色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农房改造试点村、一事一议等项目,做足廊桥、古村、民俗、非遗等水文化文章。今年计划建设滨水公园21个、水乡宜居村居(社区)5个,目前已建成滨水公园15个,完成工程量的75%。在新城弃土区建设滞洪湖(文祥湖),近期投资1.5亿元,远期投资20亿元,准备打造成休闲观光、提升水乡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以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在外泰商等为重点,积极开展捐资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五水共治”行动,营造全员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2月25日,县四套班子带头举行捐资仪式,至目前,共募集治水资金4490.63万元,形成了关注治水、支持治水、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其中,在4月4日召开的全国泰商大会上向企业家进行倡议,共募集资金1100万元。
泰顺县在29个重点村(居)、11家重点企业和3处农民工集中居住区设立“五水共治”法律援助便民点,开展“五水共治•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制课13场,组织120余名司法助理员、乡镇调委会成员、乡镇水利员分三批 次现场观摩庭审,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增强一线人员法制观念。招募社会志愿者130余人,开展 “一条暴走的小鱼”公益活动、“小鱼治水,保护母亲河” 等系列活动,合力投放鱼苗7.5万余尾。在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开辟专栏,今年以来,已制作30多期典型案例,或对河道“脏乱差”现象进行曝光,或对长效保洁典型进行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声势。
2014年数说·治水>>>>
治污水
400公里
今年全县已整治河道约400公里,清理垃圾2647吨,拆违5682平方米,绿化2850平方米,其中在6月3日至6月10日整治周期间,整治16条垃圾河75.7公里,清理垃圾146吨,拆除违章面积1720平方米,清淤1.19万立方。
275个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用3年时间、总投资3.7亿元,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村80个、扩面改造村195个、受益农户57224户,使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户受益率达到80%以上,全面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其中,今年计划投资1.35亿元,开展9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
220家
加大“垃圾河”两岸企业的排查、监管和整治力度,强制拆除、关停、迁移一批岸上、溪摊上的养殖场、非法小作坊和高污染企业。至7月底,关停并转石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20多家。
防洪水
1.46亿
总投资1.46亿元,综合治理洪口溪、仕阳溪、三插溪的主流及部分支流河段42.1公里,范围涉及罗阳、司前、百丈、三魁、泗溪、仕阳、竹里7个乡镇。2014年集中建设洪口溪司前段、仕阳溪泗溪段、洪口溪罗阳段、三插溪司前、竹里段4个项目。
67公里
投资5563万元,建设生态河道67公里,包括玉溪生态堤防、南浦溪生态河道治理、仙居溪生态河道治理、里光溪生态河道治理、新塘洋生态河道治理、农村河塘整治等工程。
排涝水
900万
总投资900万元,建设排水管网清疏50公里,雨水管网建设5公里;改造积水点2处,雨污分流改造2公里,目前均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保供水
8.2亿
总投资8.2亿元,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九镇一乡”和三个园区的引供水一体化工程,实现全县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今年已着手开展城镇供水一体化工程前期工作,城关供水水源工程樟嫩梓水库正在加紧开展乌岩岭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等工作。
13万人
总投资9726万元,建设司前等中心镇供水水源工程,包括建设9座水库,库容680万立方,解决13万人安全饮用水问题。
抓节水
270套
完成270套节水器改造,500户“一户一表”改造工作以及建设屋顶集雨收集50处。
13200亩
加强农水重点县建设,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到2014年,改善灌溉面积13200 亩,新建喷微灌工程4000亩。
本文图片由泰顺县摄影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