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水利简报
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简报第102期
发布日期:2014-09-05 15:04 浏览次数: 来源:市治水办 字号:[ ]

文成县是温州的“大水缸”,全县有93%的国土面积处于集雨区,飞云江水系水体质量排在全省八大水系之首,水能资源居全省第五位、温州市首位。围绕“保安全、优环境、促发展”三大目标,制定治水兴水三年行动计划和八年规划,谋划60个项目,总投资近百亿,着力打造“五水共治”文成样板。近期主要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投资20亿,其中今年8.5亿,重点推进飞云江主要干流、支流的综合治理,打造一批示范水文化景观。同时,该县彻底消灭“垃圾河”、“黑臭河”,目前,文成是温州市唯一没有“两河”的县(市区)。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与社会联动

一是工作上实行常态化倒逼。将“五水共治”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落实乡镇、部门联动共责机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推行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制定“五水共治”重点工作和项目责任分解表、总体规划图、县级河道水质图等一表八图,明确目标、任务、时序、进度,对连续2次排名末尾或累计3次排名末尾的,上电视媒体公开承诺,连续3次督查排名末尾的,由县领导进行约谈。

二是资金上实行多元化投入。整合上级项目资金,三年拟整合第二轮“三年特扶”、绿道网建设、水源地保护“五大工程”等项目资金12亿元,统筹使用、共建共享。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明确“三公”经费压缩30%以上用于治水项目建设,每年安排“五水共治”财政资金3000万元。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加大信贷力度等多种方式增加治水经费投入,截至目前,文商侨商捐资已达3000万元,认捐5000多万元。

三是力量上实行社会性参与。坚持每周一个项目、每月一个主题,开展“五水共治”专题“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监督“治水”。同时,开展“寻找不可游泳的河”活动,公开评比“清洁河道、最美村庄、最脏村庄”和“最美河道保洁员”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掀起比学赶超大竞赛,倒逼“五水共治”,推动全民长效护水。

二、坚持岸上与水上联动

一是抓好养殖业污染整治。全面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规范和加强对集雨区范围内畜禽养殖当量控制,共推进转产转业492户。目前,黄坦低丘缓坡项目平台已成功申报为省重点项目,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前期稳步开展中。重点实施黄坦镇综合供水工程、玉壶镇城区供水管道改建工程等城镇供水项目以及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等农村供水项目,同时,加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等农业供水项目。

二是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以母亲河飞云江为重点,全面推进飞云江流域限制采砂工作,着力修复生态河川。至今年6月,共关停砂场20家,飞云江干流莲都段河道在全市率先实行全面禁采,并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河道修复示范段。同时,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为抓手,以文化村建设为切入口,累计建成15个“东海明珠”、12个“山花工程”、6个省级文化示范村、4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6个省级体育强乡、208个小康体育村、20个“有场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的“四有”文化村,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84%。

三是抓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将全县253个整治村分为“可纳入污水处理厂范围的村庄、国家生态县建设示范点、美丽乡村创建点、库周中心村、人口集聚较密的村庄、其它偏远村庄”六大类,实行统一规划、分类实施、重点治理。今年计划治理村为94个,其中新建16个、扩面改造78个(含生态县创建考察点所在的村34个及城镇污水处理厂三级支管网建设5个村)。截至6月,已开工建设的村8个,共投入730万,并完成39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施工图设计、EPC招标和12个村的方案设计。同时,河道治理以“流畅、水清、景美”为目标,今年安排重点河道整治15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5平方公里。目前,全县4个中央资金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及独流入海等重点整治项目进展顺利。

三、坚持治水与兴水联动

一是加速推进,保护“水安全”。今年计划投资1.3692亿元建设“水安全设施强化工程”,重点完成全县4处中央资金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1处独流入海项目。目前,玉泉溪一标、象溪标段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玉泉溪二标、三标、四标、龙溪标段、梧溪梧溪段、梧溪西坑段正在加紧施工中,泗溪徐村、排门段治理工程正进入施工招投标工作。中央资金独流入海项目飞云江(坦岐段)治理工程目前可研已获省发改委批文。

二是统筹推进,做好“水文化”。2014年计划投资1.912亿元实施全县各乡镇新建、改造、提升滨水公园16个,建设县城滨水文化广场和玉壶镇美丽水乡示范项目-玉泉溪水乡文化提升工程等2水文化景观,创建西坑镇让川村、珊溪镇塘山村2个水乡文化宜居村以及建设刘伯温文化园。目前,已投资2020万元完成4座滨水公园建设。

三是合力配置,设计“水景观”。实行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全域治水”三年行动计划无缝对接,把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两大省级平台作为投入主阵地,并在全省创造流域生态修复成功案例,恢复因建电站而消失50多年的百丈漈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