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温州日报】建有温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发布日期:2015-03-23 08:31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日报 字号:[ ]

塘河新貌(刘伟 摄)

于2013年底拉开帷幕的“五水共治”行动,让温州重塑和谐水环境的步伐又有了飞跃。而去年5月,温州跻身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喜讯,则为我们的治水持久仗赋予了更大的使命、更强的动力和更深远的意义。

试点建设期3年,到2017年基本完成试点建设,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遇,同样也是一次格外严峻的考验。对自身优劣势的清醒认识,对过往“欠债”的深刻反思,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关系的坚定决心,是温州全力答好这份“试卷”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携手,为水生态文明而战,为温州城更美好的未来而战!

“家底”厚“底气”足 创建,温州有信心

鹿城区“河长助理”将5000尾小鱼投放到市区汇昌河治水。(苏巧将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素有水乡之称的温州,水更是渗透到了经济、历史、文化、民生等等的每一处肌理之中。“此次能够入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温州的先天条件和发展现状,二是近年来治水的进展和成果。”市治水办主任、水利局局长王振勇介绍。

温州坐拥江海河湖,自古便是一块福地:三大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孕育了温州文明,创造了温州精神;东濒东海,海域面积接近于陆域面积,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乐虹柳、温瑞、瑞平、滨海等平原河网不仅织就了发达的水系,还衍生出源远流长的瓯越山水文化……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温州有得天独厚的“家底”。

在温州,人与水的关系曾走过惨痛的弯路,也让人们更加深切地领悟到水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前我市正处于“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转型的历史性时期,能否真正实现“江河相通、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市以“五水共治”为重点,不断加快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仅去年一年,全市治水投资248亿元、全社会治水捐资6.3亿元;基本消除全市垃圾河,整治黑臭河530公里、完成年度计划198%,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23座;查办涉水污染案件数超过全省1/3;建成滨水公园178个;珊溪水源保护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主要治水数据中,有9项位居全省第一。

以鳌江为代表的水体水质明显好转、关键指标名列前茅、群众认同参与度提高、水生态文明提升,这些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正转化为更安全的用水环境、更舒心的人居环境、更和谐的生态环境。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温州有乘胜追击的“底气”!

投入大力度强  创建,温州在行动

筑堤防洪护家园 (陈晓彬 摄)

我市跻身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在今后的治水工作中,国家有关部委将在项目支持、资金安排、科技支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载体,也将上升到国家层面,纳入国家计划;同时,试点工作必将倒逼我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进度,起到快马加鞭的作用。

据王振勇介绍,我市将举全市之力,全民发动,按照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生态治水的理念,围绕“三江两带一网多点”水生态文明建设总布局,扎实推进“13579”建设行动,切实修复水生态、美化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提升水功能、储备水资源、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化。到2017年,试点期内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考核的落实程度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河道内生态需水保证率90%,河岸绿化美化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集中式(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城市防洪达标率达到90%,乡镇防洪达标率80%;城市供水保证率95%;建成滨水公园500个;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满意度≧75%……

目标已然明确,而正在或即将火热建设的一个个重点示范工程,则集中展现出温州的决心和手笔:

总投资16.3亿元、试点期内投资2亿元的珊溪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将进一步创新水源地保护体制机制,用“温州智慧”护好用好“大水缸”;

总投资约2.49亿元、试点期内投资0.1亿元的温州市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示范工程,主厂房污水处理设施将全部深埋地下,房顶上方大量绿化,呈现一个花园式的污水处理厂;

预计总投资28.8亿元、试点期内投资25亿元的三垟城市湿地保护和中央绿轴示范工程,将争取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绘就一幅以“绿肺”为中心的城市轴线画卷;

总投资8.6亿元、试点期内总投资2.1亿元的金海湖等十大河流连通示范工程,预计试点期内完成工程整体进度1/4,首期金海湖公园将成为温州经济开发区的标志性绿化生态区域;

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示范工程,将对152个沿河文化点实施六大主题的建设,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以塘河为命脉的悠远温州水文化……

今年,是我市深化“五水共治”的关键之年,也是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冲刺之年,更是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以这至关重要的一年为新起点,以每一步扎实的行动为基石,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先行区,近了,更近了。

守住生命的本源

解读《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 贯彻水土保持基本国策

生机盎然的白鹿洲公园 (郑延根 摄)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39条,体现浙江特色,明确规定水土保持工作以县(市、区)人民政府属地管理为主,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水土流失责任终身追究制”。

记者于近日走访了市水利局,了解我市的水土保持情况现状,及该《条例》施行后,将对我市带来些怎样的影响。

我市的水土保持情况怎样?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

市水利局副局长薛盛况介绍,地表土是适合耕种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厘米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00至400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厘米以上。

根据遥感普查和野外实地调查,2014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098.0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39%,而浙江省平均值为8.80%,我市是全省11个地级市水土流失面积最多及比例最高的地区。

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水保所所长郑晓鹏介绍,我市山地多、针阔叶林占比不平衡等自然因素,以及建设项目多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我市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其中,瓯海、鹿城、平阳和苍南等地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到20%以上。

但从历次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3461.08平方公里下降到2098.07平方公里,减少了1363平方公里,治理成效显著。历年来,我市通过一系列小流域综合治理及严格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管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而从水土流失历年的变化及组成情况来看,治理难度小、工程见效快的水土流失地区已基本得到治理,后续治理难度加大;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需求日益增长,除传统的综合治理外,清洁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控制、河湖水环境治理新任务不断涌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艰巨。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将带来什么?

我市于2012年启动编制《温州市水土保持规划》,并将全力贯彻落实《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

针对我省工业园区多、入园项目多特点,《条例》规定了“区域整体一次性报批制”和“规模以下水保工程备案制”。薛盛况介绍,前者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票制,今后我市园区只要一次性报批,以后入园项目只要备案即可;后者对于占地面小、土石方量少的小规模水保项目,不需再报批水保方案,业主单位只要进行登记备案即可。

同时,我省作为市场先发省份,地方立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立法本身提出的新要求、新需求,要有前瞻性。为了适应行政审批改革的新要求,《条例》大幅度缩短水保方案审批时间,从国家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到12个工作日,直接提效40%;并且率先创建“地表土信息发布平台制度”,为地表土的有效利用提供支撑。

《条例》第三条和第四条分别明确规定:“水土保持工作实行谁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谁负责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土地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关系”和“水土保持工作以县(市、区)人民政府属地管理为主,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水土流失责任终身追究制”。

促进水土保持,我们可以做什么?

早在1993年,我国就提出要把水土保持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水土保持工作还没有在普通民众中引起相当的重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行为就和水土保持工作密切相关。比如,在五度以上不足二十五度的荒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水土保持技术标准,采取修建梯田、修筑挡土墙、修筑排水系统、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在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地,应当优先建设公益林;种植经济林的,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种植模式,并按照水土保持技术标准,采取保护表土层、降低整地强度、修筑蓄排水系统、坡面植草、设置植物绿篱等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市民若发现身边有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可向属地政府相关部门举报。

名词解释>>>

水生态文明建设:

民间河长和村民一起清洁河道。(杨冰杰 摄)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集水保护、水经济、水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工程。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始于2013年,旨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建设其成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到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到位、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到位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首批试点名单共有45个城市入选;第二批共有59个城市入选,其中浙江省4个(包括温州)。

三江两带一网多点:

“三江”,即瓯江、飞云江、鳌江,有效开发利用三江水资源,提供城市生态环境用水,激活城市水体,提升三江干流防洪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两带”,即西部山区绿色屏障带、东部沿海蓝色生态带。前者以加强生态涵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源风景、展示山居文化为主,建成诗意山居生态水乡带;后者规划契合滨海城市发展方向,延续海洋风景渔耕文化,形成大气开放又独具温州海居特色的东部蓝色沿海生态带。

“一网”,即温州平原生态河网区,包括乐清、温瑞、瑞平、平苍等浙南典型平原水网区域,从源头上实施清源入城,治污清淤,加强河网整治及提升河网排涝能力,同时融合河居历史文化,打造独具浙南水乡气质的河居生态水乡片;

“多点”,指以珊溪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温州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示范工程、三垟城市湿地保护和中央绿轴公园示范工程、金海湖等十大河湖连通示范工程、乐清中心城区防涝调蓄示范工程、瑞安飞云江高楼段生态河道及景观绿道示范工程、温州市大门产业基地引水工程、瑞安市温瑞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示范工程、温州市滨江防洪堤建设示范工程、鳌江独流入海河流治理示范工程、温瑞塘河百里文化长廊建设以及永嘉县楠溪江美丽水乡建设工程等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重点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实施、多点并举、以点带面的建设实施方案。

“13579”建设行动:

“1”,指落实一项制度,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指试点期3年投入300亿元;

“5”,指构建五大体系——现代科学的水管理体系,健康畅达的水环境、水生态保障体系,高效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保障有力的防洪排涝体系,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7”,指创建七项机制,即大型饮用水源地保护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水工程生态建设机制、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市场化管理机制、与水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差别化产业机制、水务一体化改革;

“9”,指实施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河道治理、水资源配置、节水减排、防洪保安、城市排涝、水文化提升等九大类工程。

撰文 林炜 柯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