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农水处深入谋划、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全面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农田水利现代化步伐,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创新,以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亮点频出。
一、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长效化运行”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上半年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标准化得到冯强副厅长、葛平安党组先后专题考察和高度评价,创标成效获省厅参阅件(省水利厅简报2016年第八期)。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以“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导向,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条件。2016年我市提升工程建设任务为11.06万人,截至6月底,实际完成提升人口8.42万人,完成率76.1%,全省进度领先。
二是农村饮用水工程标准化工作。
1、创新理念。以《浙江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指导,按照“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长效化”和“管理人员必须持证,管理制度必须完善,台账记录必须齐备,水费收取必须合理”的“四化四必须”要求,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安全型、优质型、高效型、创新型、和谐型、共享型“六型水厂”。
2、试点先行。以全面规划、系统创建、示范引领、先易后难为原则,在全市选择9个各有特色,不同规模的水厂作为“示范”,目前9座示范水厂均已完成工作事项梳理和管理手册编制,提前达到验收标准。
3、上门指导。为紧抓工作进度,半年来,分管领导带队调研平均每月一次;处长、技术骨干下乡面对面指导40人次,切实帮助创标单位明确目标、树立信心、梳理工作。首座示范水厂——马站水厂在6月份已成功通过省级预验收,为全省第一。
4、保障有力。率全省之先出台《温州市农村饮用水工程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办法(试行)》,从组织管理、管网管理、水质安全、社会监督等方面加强建后管理工作,提升供水水质,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下达以奖代补资金685万元。
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以发展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建管机制获得省厅发文典型经验推荐(浙水农【2016】12号),全省推广学习。
1、出台政策。全市各地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出台了《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方案》、《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实施办法》和《农村水利设施管护人员考核实施意见》等,瓯海、永嘉等地为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推进区域化集中管理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强化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保障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落实机构。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农村水利管理站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监督和管理,并由流域管理所实行分流域指导管理。采用灌区管委会、管理小组、农村水务员、用水者协会等形式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管护。
3、落实经费。由镇村聘用落实的管护人员,资金由县(市、区)财政补助,每人每年进行资金补助。同时,加固、大修费列入年度水利补助计划,政府财政补助。瑞安市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运行管护经费。如:江北灌区工程每年落实维护资金100万元。永嘉县落实水利员专项经费,全部由县财政支出。文成县根据“谁受益、谁出钱、谁管理”的原则,由项目村统一安排,用于已建工程的维修养护。平阳县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其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每年落实管护经费200万元。
三、深入开展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创新。
以典型调研、政策出台、试点建设、全面推广的“四步走”战略,积极建立符合实际和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建设高效、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投入保障、管护规范的最终目标,改革成效获省厅参阅件(省水利厅简报2016年第四期)。
1、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从完善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良性机制三方面着手,以乡镇(流域)为重点,通过整合职能、整合人员、整合资金,因地制宜完成了流域管理站、区域管理站、乡镇水利站的组建。出台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基层水利员管理办法》、《村级水利员选聘及管理细则》等,村级水利员覆盖率达70%及以上,加强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2、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改革创新。按照先开展后规范,先点后面,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分类分区,逐步推行的思路开展试点工作。在全市11个县(市、区)确定了13个试点乡镇,36个试点工程开展建设实施、产权落实、管理养护3方面的改革。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永嘉、瓯海、洞头、平阳、苍南、瑞安、乐清等地结合实际情况,为山塘、堰坝、农田渠道、农村供水站等多类试点工程颁发了产权证书并登记造册,明确管护权责。
3、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大水利先进技术和适用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建设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如文成县采用智能节水灌溉自动化,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泰顺县开展农业“三新”技术推广,培训600多人次等。
四、下步工作思路
(一)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提升建设和标化管理。
1、扎实基础,巩固提升。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检查,每月通报工作进度排名情况,及时督促,适时约谈,倒逼形成群策群力、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
2、标化管理,辐射带动。按照省厅制定的管理规程和管理手册范本,切实做好农村供水工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着力加强农村水厂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信息化管理等重要内容。以示范水厂为基础,组织互看互学和经验总结,2016年全市完成69座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三年内完成全部271座200吨以上的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验收。
3、打造“六型”,彰显特色。按照“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长效化”和“管理人员必须持证,管理制度必须完善,台账记录必须齐备,水费收取必须合理”的“四化四必须”要求,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安全型、优质型、高效型、创新型、和谐型、共享型“六型水厂”,让百姓喝好水,享实惠。
(二)加快推进山塘综合整治和标准化创建。
以省、市高度重视山塘工作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保持强劲势头,继续加大我市山塘综合整治力度,开展山塘安全技术认定和标准化管理达标评级工作,报废一批、降等一批、整治一批。一是今年完成山塘整治48座, 2年内全面消灭“屋顶”病险山塘;二是完成23座山塘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山塘清淤工作,完成清淤15.68万方,“十三五”预计完成清淤量100.98万方。
(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晰产权,逐步建立起小型水利工程承包、租赁、转让、抵押等市场,发挥工程内在效益,以效益促管理。今年完成36个试点工程的确权发证工作。(供稿:农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