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中国水利报】苍南“江南垟”史话
发布日期:2021-04-12 08:57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林立谨 字号:[ ]

微信图片_20210412085802.jpg

苍南县江南垟治理工程效果图 资料图片

温州古代先民对古温州沿海平原的开发治理一般采取三种办法,一是修筑塘、埭以阻挡海潮侵蚀,二是开挖、疏浚内河以排泄洪水内涝,三是兴建陡门、御咸蓄淡以调节内河水位,满足灌溉和航运需要。鳌江江南平原治理亦不例外。

海积冲积成平原

鳌江水系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其主干河道鳌江古名横阳江,主要由南北二港汇聚而成。从高空鸟瞰,河道呈“人”字形,“撇”是北港,是干流;“捺”是南港,是支流。“人”字下方的平原地区称江西垟或南港平原;“人”字右侧的平原地区称江南垟或江南平原。

远古时期,江南平原是一片海洋,后因地壳运动形成近山和近海,而后随着河流与潮流的交互作用,以潮流作用为主要营力,并借助于滩涂的淤涨和沙洲的合并,逐渐靠岸而成海积冲积平原,成型过程极为漫长。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路应任温州刺史,兴水利,筑堤防,使江南土地得到开发。至唐大中至咸通年间(847年—874年),芦蒲、白沙一带平原地区有了兴建寺庙的记载。

吴越王首开运河

到了五代后梁时期,江南平原的宜山、钱库等地逐步形成小集镇。此时吴越王钱镠大兴水利,开凿江南运河西渠,一支由钱库向北至湖前直浃河,一支向南至荪湖将军岭脚下。至宋代,宜山、舥艚立镇,江南平原的村落已是星罗棋布。江南乡民又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开凿江南运河东渠,一支由钱库向北至江口方岩下,一支向南至金乡。

后来,钱库乡贤林仲彝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出资兴建乌屿、新潜、湖南三座陡门,并新开河道多处。乌屿陡门旁的摩崖石刻留有铭文:“陵谷变迁,沧海成田。人用智力,复归其天。潴之为渊,决之为川。泽润生命,于万斯年。”

至此,江南河网基本形成,承担起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作用。

汪知县修筑闸埭

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乡民在云岩三峰寺前修筑江埭,阻挡横阳江南港(横阳支江)海潮入侵江南平原;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乡民陈骥创建石竞陡门(鲸头水闸前身),引横阳江南港上游淡水进入江南河网。

到了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广西梧州人汪季良任平阳知县。他在江南河网的主要入海口建造土埭和陡门以挡潮排洪,并控制江南河网水位,让江南河网起到灌溉和航运的作用。汪知县的举措受到林仲彝的侄子林居雅的大力支持,毅然变卖自己全部家产捐助治水。在他的带动下,乡民纷纷倾资相助。土埭和陡门工程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开工,建成后的土埭长70丈,陡门3孔,受益农田二十万亩。

为褒奖汪季良和林居雅的治水之功,温州知府杨简亲书“令君汪公,遗爱恩波”八字,刻石立于阴均陡门之旁,使“十乡之民,世世子孙无忘”;又报请朝廷,赐林居雅为“水利迪功郎”。不久,汪季良调任外地,不幸逝于寓所。平阳百姓感其治水大功德,集资在阴均陡门旁修建“阴均殿”,供汪季良为“阴均大王”。而后,林居雅配祀。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江南乡民在江南平原外围修筑三条海塘,一条自江口至白沙,名白沙塘;一条自江口下埠至舥艚斜溪,名东塘;一条自三峰至朱家站,名西塘。

至此,江南平原的挡潮屏障基本组成。

江南垟的治理

现在的江南平原地域辽阔,面积209.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万人。由于地处浙南沿海暴雨、台风频发区,其上游山丘区缺乏建设调蓄水库的条件,山丘来水直接注入平原,平原区水系缺乏骨干排涝河道,历史人工开挖和自然形成的河网已淤积明显,过水断面无法满足河道行洪、排涝、蓄水的要求,同时因下游河口受外江(海)高潮和洪水位顶托或倒灌影响,致使洪涝灾害频繁,现状排涝标准仅达5年一遇。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南平原水系治理,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分两期启动实施龙港到金乡运河的应急工程,疏浚治理河道总长7.1公里。又于2016年和2018年分两期启动实施龙港围垦区河道开挖或拓宽,整治河道10.5公里。但这样的治理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目前,苍南县水利局正在推动江南平原骨干排涝工程,期望形成“两纵四横一沟通”骨干排涝格局,计划拓浚排涝河道总长120.8公里,并新建一批闸站、泵站、水闸等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