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古村坐落在横阳支江的上游莒溪河段。莒溪上游的矴步头村,自古为浙闽商贸聚集和中转基地;下游碗窑村则避世于大山之间,引水制瓷繁衍生息至今。陶土的枯竭,让古村仅留下曾经的辉煌记忆;水系建设仍满足着原住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走进碗窑古村,你可以了解到300多年前人们如何在山中建成这座以手工制瓷业为中心的古老村落,以及他们引水、用水的智慧。
古村的发展历程
碗窑古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其地名的演变反映了当地曾经的历史地貌,这里曾是莒溪旁盛产蕉类作物的滩涂。明末清初,在朝代更迭的历史背景下,福建巫氏一族为躲避战祸,自闽汀连邑(现福建汀州连城县)迁居至此。巫氏先民充分利用当地的陶土资源及莒溪水源优势,大力发展制瓷产业。至清代,当地已成为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之一。碗窑古村完整保留了明末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村落中保留着300多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群、古戏台、古窑址,是一座详实记录民间陶瓷业发展历史的活化博物馆。古村落的选址、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周边的水系建设,在关注古村文化遗产价值之时,其水利遗产价值不容忽视。水与陶土构成了古村落的灵魂。
引水与排水系统建设
碗窑古村的水引自北部气势磅礴的三折瀑布。先民通过修建人工引水渠道,利用自然地势落差,将活水引入房前屋后的水圳中。值得注意的是,村民的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处于两个引水体系。生活用水通过引水连筒等进入村内蓄水池,以供日常生活所需;生产用水则通过水圳引至水碓处。水圳遍布全村,其设计完全根据现实需求而定,房屋下亦可见到穿屋水圳。水圳不仅引活水入村,也是将雨水、山水、生产生活废水等排出古村的主要通道,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的活水输入、输出系统。
水动力的利用
在制瓷业中,瓷土的碾磨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节省人力,古村的先民考虑周详,充分利用地势差,将水能变为水力,择地修建八级水碓,把自然水势落差所产生的动能传导至捣臼,以碾磨陶土,共计有捣臼46个。水碓由碓杆、碓头、碓轮大杆、碓拔、监、小槽、闸门等组成。工匠可根据需要开关闸门来控制水碓工作,需要捣碎高岭土时,打开水渠闸板,水流带动龙月转动,循环带动碓杆末端的碓头舂击碓臼里的陶土,反复碾磨至一定细度后送至漂泥池。碗窑水碓保留了明代所形成的半自动化民间手工制瓷的历史面貌,也充分体现了先民的用水智慧。
水运资源的利用
在封闭的大山之中,制作好的瓷器如何运出村庄?村内居民的日常所需又该如何运入?这些是先民选址建村前就要考虑的问题。碗窑古村坐落于群山之中,村庄建在山上。在交通不发达的明清时期,莒溪成为唯一的交通要道。制成的瓷器通过莒溪运送至桥墩镇,再由此销往各地。同时,村民通过莒溪这条便捷的水路亦可将所需物资运入村中。
如今,人们行走在碗窑古村,看到清澈的溪水沿着依山而建的引水渠缓缓流过,走过架于溪上的碇步,依然能感受到水利工程遗产的魅力,由衷赞叹当地先民“避水害,用水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