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温州,一片汪洋,古代先民生存艰难。
周凯,字公武,是西晋年间苍南桥墩的原住民,约生于三国东吴永安四年(261年)。说起周凯治水,要从西晋之前温州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温州古代先民的生存处境说起。
主动作为 治理水患
温州沿海平原由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条河流和海水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到了西晋时期,已形成的陆地由于没有堤防、水闸的阻挡,潮水通过河网上溯,大部分区域都是盐碱地,不能耕种。加上沿海地区台风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可以说非常恶劣,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非常弱。
治理三江,开拓温州,为古温州设郡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西晋太熙元年(290年),在周凯的推动和带领下,温州先民主动作为,治理水患,对沿海平原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生存环境大改造。
由于年代久远,和大禹治水的传说一样,周凯治水的许多遗迹在历史长河中灭失。但宋濂借朱元璋委托编纂前朝史志的机会,参考大量历史文献,撰写了《温州横山仁济庙碑》,碑文就介绍了周凯一生的经历。
治江有功 泽被一方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周凯会同东吴名士陆机、陆云、陆耽几位兄弟,前往京都洛阳游历。周凯自洛阳返回后,面对故土落后的生活环境,对比“太康之治”的繁华帝都,使他萌生治理开发古温州沿海平原的想法。
当时,温州沿海平原有永宁、安固、横阳三县,或叫“三邑”。三邑有三江,分别是永宁江、安固江、横阳江,是现在瓯江、飞云江、鳌江及南北港的前身。周凯对三江水系细心踏勘、积极谋划,向三地邑长提出治洪、治潮、治涝的建议,得到了邑长的支持,于是率领百姓展开治水,在三江河网“凿壅塞而疏之”。
上海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在《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一文提到,周凯率众治理三江,带动各地联结土埭形成古海塘,以抵御海潮侵袭,而挖土修塘,衍生形成塘河,更是有效蓄滞和疏导洪水内涝。
不仅如此,从诸多记载和研究来看,当时周凯所推动和率领的治水活动是一场系统性的综合治理。古代先民连接土埭,建成海塘,以阻挡海潮侵蚀;挖土筑塘,新开塘河,以引导洪水归槽;疏凿壅塞,导江入海,以排泄内陆涝渍。如果用现代水利来表述,当时的治理项目涉及了海塘、堤防建设,还有河道疏浚、清障打卡、新开河道等等,治理范围覆盖了整个古温州沿海平原。
通过这场治水,受海潮侵袭的盐碱土壤得到改良,逐渐成为优质耕地,原来居住在平原地区从事渔猎生产的古代先民逐渐向农耕文明过渡,原来居住在山区的人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
恰逢这段历史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于是温州沿海平原的人口逐渐增多。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修筑海塘抵御海潮而衍生的塘河,构成了水运交通网络,加剧了人口流动和物资交换,区域文明由此而繁荣发展,古温州沿海呈现一片勃勃生机。到了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从临海郡析出,单独设立永嘉郡,成为温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明代《弘治温州府志》这样概括:“瓯郡三江,曰永宁江、曰安固江、曰横阳江,自汉有之。濒江为三监,至晋横山周公乃疏凿而通之。于是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蕃,遂改邑为郡焉。”
先贤陨落 精神流传
据资料记载,周凯在温州沿海治理泛滥的潮水,最后在防御台风中献身。周凯殉难后,为纪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绩和开发古温州沿海平原作出的贡献,人们称其故里为“平水”。
《鳌江志》记载,周凯故里“平水”,就在现在的苍南桥墩。宋代著名学者许景衡从福建进入浙江,到了分水关往下看到桥墩,视线顿时开阔,不由吟诗一首:“再岁闽中多险阻,却寻归路思悠哉。三江九岭都行尽,平水松山入望来。”
在《温州横山仁济庙碑》碑文中,“周凯射潮”是明代宋濂对周凯抗击台风、英勇献身最后一刻加以神化的描写,可谓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这位治水圣贤的英雄气概。应该说,把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神化,是百姓对古圣先贤的崇敬和不舍,寄托着古代先民对周凯的无限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