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转载
【中国水利报】以水定城 水城共融——平阳顺溪古镇水利遗产初探
发布日期:2022-07-22 16:16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李海静 字号:[ ]

b8d4accc555841fabc230e82266de8e2.jpg

顺溪古街道旁设置的长方形取水口

顺溪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西部山区,因溪水顺流而下得名。顺溪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多山少田的山区乡镇,四周群山环抱,景色秀美。

古镇沿溪而建,取水、排水、碾米、日常交通均通过顺溪来实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产和水利记忆。

顺溪古镇先民在村落选址时紧紧围绕顺溪溪水展开,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到日常生活用水、废水排出、生产用水、农田灌溉、水上航运等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山溪水利遗产特点及当地百姓的用水智慧。

日常供水系统建设

顺溪古镇根据当地居民规模和村庄分布确定了两条引水渠道,自上游引顺溪水进入街道,在街道一侧修建引水渠,渠道以鹅卵石铺砌,保障水质。每户人家门前设置长方形取水口,并加建约30厘米高的木质护栏,以防意外。

整个古镇沿山而建,居民房屋分布于不同海拔高程的山坡之上,由此为引水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古镇先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分别于顺溪不同海拔高程的溪段设置取水口,由此形成了上、下游两个引水入镇的取水口。上游取水口位于距古镇约1公里外的峡谷(现顺溪电站附近)之中。该取水口的设置充分利用自然高差,保证水流顺势而下,通过人工渠道引入地处山坡较高处的居民屋前。建设者充分考虑了“顺势自然”,在堰坝和渠道设计施工中,将天然大石作为堰坝坝体的一部分,以天然岩石的孔洞作为引水渠道,将自然渠道与人工渠道相连,使得居于高处的居民可方便获取水源。在距峡谷取水口约1公里的下游河道,先民们通过修建堰坝、碇步,拦蓄水源,修建了另一处取水口。此取水口所取水源主要供应地处低地势地区的顺溪老街的居民和商户使用。下游取水口处的碇步设计非常独特,历史上此处修建有弧形碇步,以聚合水源至取水口。几年前,碇步重建之时改建为直线型碇步。顺溪老街引、排水系统的建设也非常巧妙,所有大屋或门前、或屋后、或屋旁均有水源通过,非常智慧地解决了日常用水、废水排出及木质建筑群的防火问题。

顺溪河道堰坝群

为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人们在河道内修建多条堰坝,以拦蓄水源,供应村民使用。古镇旁河道的堰坝设计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堰坝设计构造和功能各不相同,采用了传统的四六分水的原则。分水处贯通河道修建有高堰坝一条,自此将河道划分为三个部分。远离古镇的左侧河道,分水量占60%,向下游修建有多条堰坝,堰坝坡降明显高于右侧,水流更急。靠近古镇的右侧河道,分水量占40%,内建一条主堰坝以抬高水位,其下游依次建有多条小型堰坝,但坡降较小,水势也较缓。同时,在靠近古镇边滩处,修筑了一条宽约60厘米的人工引水渠,主要满足百姓日常洗菜、洗衣等生活所需。河道中间是一条排港,即在河道中间保留1米左右宽的河道,不修建任何涉水建筑物,两旁以卵石砌筑,保流河道的自然形态。这既为鱼类保留了天然的洄游通道,也利于上游放竹、小型竹筏等通行。

水动力的利用

在古街街尾、顺溪桥旁,是水碾遗址所在,现已建成凉亭,凉亭下的引水渠道仍完好保留。过去,当地居民利用下引水渠带来的水势动能,冲刷水碓,以满足日常碾米等生活需求。同时,在中间修建有排港,满足放竹等运输所需,又兼具鱼类洄游通道的生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碾米已退出历史舞台,水磨坊也早已被拆除。

河流航运功能

顺溪作为连接泰顺、文成、苍南、青街、南雁、山门等地的交通要道,自古商贸云集。顺溪古镇向上为崇山峻岭,只能通过陆路交通;自古镇向下游河势较为平缓,则可以通过水路来运输。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顺溪古镇没有一口水井。与此相关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当初先民选址于此,既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商贸地位,还看中了周边的风水。整个古镇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北部画眉峰(俗称“画眉尖”)更像一根航行的桅杆,护佑着这艘大船顺利航行。因此,村内不能凿井,以防船体漏水。当然,这只是传说,却从侧面反映了顺溪水质的优良,其溪水可以直接供应当地居民使用。

顺溪沿线百姓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顺溪之水,在这一溪山水的滋养之下繁衍生息。曾有《顺溪古屋》诗云:“宝地宜生息,陈家世系绵。儿孙皆长进,望闻久光鲜。走马回廊旷,辉楼古匾悬。山区耕读史,人物得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