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湖长制美丽河湖  ->  优秀案例
共青湖:绘就美丽河湖新画卷 焕发千年孤屿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2-08-29 17:23 来源:市水利局 字号:[ ]

一、河道概况

        江心屿隶属于鹿城区松台街道,位于瓯江中游,为中国四大名屿,有中国诗之岛、东方佛之屿、世界古航标之称。岛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江心屿是温州的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荟萃了温州古城文化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厚重鲜明的人文积淀。从永嘉建郡到南宋兴亡,从近代开埠到当代文化提升,江心屿承载了温州这座山水名城的千年历史,也承载着全体温州人的记忆与乡愁。

        共青湖则是江心屿北部的一颗明珠,水域面积0.11平方公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温州共青团员义务挖掘而成,不仅是热血时代的青春见证,是当下诗画江心的重要组成,亦是2022年鹿城区美丽河湖创建地。因是人工挖掘而成,共青湖和外界无相连,主要补水来源于自然降水及瓯江补水。共青湖的建成使江心屿成为了一处“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的风景名胜地。

二、创建历程

        江心屿原有面积仅60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围涂扩建,现占地面积已达1070亩。1970年至1972年,一条石坝伫立江中引流。瓯江南面之水因此加深加急,北面则泥沙沉积形成滩涂。于是温州借机对江心屿北面滩涂围垦植绿。

        江心屿第一期围垦从1974年6月到1978年,温州市政府成立了“江心屿扩建工程指挥部”进行航道整洁,滩涂改造,利用西北首沉积沙洲围垦,原来只有60亩的江心屿扩建到了1000多亩。1980年、1981年,为了继续扩增绿化面积,温州再次把规划目光投向了江心屿的滩涂。从现在江心屿的最东端到东西园交接处的北面,进行了二期围垦,扩大了94.21亩地。

        1986年8月,江心屿仍在扩建。团市委有了建设共青湖想法,领导班子开会,听取部分市区团干的意见,最终统一意见上报市委。不久,团市委便拿到了市委办《关于同意团市委建设江心公园“共青湖”青年工程的批复》,时任市委副书记刘锡荣称赞是共青团的一项创举。

        1986年12月7日上午,1350 余名团员青年先后过江,在江心屿“摆下战场”。1个月的时间,全市至少1.5万个人工的投入。没有报酬,只有凛冽的江风、冰冷的淤泥,每日一顿两个实心包子加一碗紫菜汤的午饭,他们将汗水化成共青湖的浪花,青春之火撩动了瓯越大地。共青湖的出现让江心屿成为“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的格局。

2019年,为更好地挖掘江心屿的文化底蕴,结合时尚元素,启动江心屿改造提升工程。其中包含东园改造提升工程、西园改造提升工程、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提升项目、江心寺提升工程、音画碧波实景演绎项目、碧波湖共青湖水环境治理项目、江心屿码头提升工程七大部分,项目总用地980亩。

        核心工程的东园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424.6亩;旨在以诗情、禅韵、航标为灵魂,实现江心屿“诗词圣地、江天佛国、世界古航标”的三大打造目标。已于2020年10月1日基本完工,重新开放后江心屿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在文化提升上,工程基于江心屿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立足于文化的二次挖掘和提升。一是整治提升英国领事馆旧址,打造特色主题馆,展现近代开埠史。当前已完成近代开埠史馆、多媒体互动馆、“诗之岛”主题展陈馆三大主题场馆的打造。二是以再现“诗画孤屿”为目标,全面梳理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的 800余篇诗词,邀请23位知名温籍书画家为新建亭台楼阁题写楹联匾额,开展诗词石刻等。同时在共青湖、碧波湖做好“画”文章,主要依托江心屿天然景观,运用灯光、音乐、喷泉等科技手段,融入南戏、古典音乐等元素,展现诗岛、佛屿、航标的独特文化。

        在景观改造上,该工程以“以诗入画,以画成景”为思路,设计了两塔一寺、海淀朝霞、榕林诗径、山水诗路、春江秋水、荷风柳月、禅意慧园、湖心禅居、清辉浴光等9大景点区块,以打造景致不同的特色区域。同时,管网、植被等岛上硬件设施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2022年,为了让共青湖变得更美,更显青春气息,开展实施《鹿城区江心屿共青湖清淤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工程于2月18 日正式开工,于8月份完成,这是共青湖建湖以来的第一次清淤工程。共青湖湖泊面积0.11平方公里,原湖底高程1.10~1.45米,淤积后现状湖底高1.5~2.0米,大部分区域现状湖底高为 1.8~2.0米,清淤方量约7.28万立方米。

三、创建特色和成效

        “孤屿水韵”,江心屿承载了几代人的治水历史,可引为“青春之歌”“饮水思源”、“水文探源”、“海塘护源”四个部分。

        青春之歌——共青湖

        1986年温州人民政府号召全市的共青团员,用1个多月时间,在江心屿北面滩涂上共同挖掘的人工湖,从此江心屿形成“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园,园中有山”的格局。

         饮水思源——江心屿古井群

        江心孤屿原为两小岛,东西对峙,中贯川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清了禅师奉诏至江心屿设坛传经,主龙翔、兴庆二寺。清了禅师不畏险阻,亲率僧众填塞两屿间的湍急川流(即中川),抛石填塞两屿之间,修筑海塘,两屿遂连接为一。

        孤屿处于江中,水咸不可食,寺僧要渡江运水,非常不便。清了禅师作“开井发愿文”,在龙翔东侧与兴庆西侧同时掘井得泉,清冽甘美。随着江心寺院的扩大,名声远播,香火旺盛,香客增多,江心屿陆续挖掘出七口可饮用的泉井,更惊奇的是这七口古井布局如同小北斗,体现古人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据说大旱时期海眼泉、江心寺井、琉璃泉三口水井从来没竭过,而其他四口井水源次之,解决岛上饮水问题,旱时城区民众过江取水。

        水文探源——浙江水文第一站

        1883年,瓯海关在瓯江温州西郊金沙岭(温州江心寺)设立雨量站,系浙江水文第一站,为浙江近代水文起始地,至今已积累 130多年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1930年,浙江省水利局于江心寺西南侧设立江心屿潮位站,2019年重新修缮,为瓯江流域第一个潮位站。

        海塘护源——江心屿海塘

        江心孤屿原为两小岛,东西对峙,中贯川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清了禅师奉诏至江心屿设坛传经。东西两屿交通不便,清了禅师率僧众填塞两屿间的湍急川流(即中川),抛石填塞两屿之间,修筑海塘,两屿遂连接为一。并在中川新基上兴建丛林梵宇、危楼耸翠、飞阁流丹,名为“中川寺”。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因水患海溢,江水灌城,寺屋坏者几半,寂光禅师再建如初,后又筑海塘之田以裕其产。江心屿古海塘北岸,现为碧波湖凌云桥以南,现状驳岸的下部结构,长约 100米,水位低时清晰可见,块石斜坡作为堤岸护坡。

        江心屿原有面积仅60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围涂扩建,现占地面积已达1070亩。1970年至1972年,一条石坝伫立江中引流。瓯江南面之水因此加深加急,北面则泥沙沉积形成滩涂。于是温州借机对江心屿北面滩涂围垦植绿。2021年,启动江心西园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60亩,建设内容包括土建、驳岸景观提升等,预计2024 年10月完成。江心屿在海塘的保护下完成了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并一次次发生着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