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的重要举措。
“千年商港”浙江省温州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市级总河长牵头,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各河湖长制成员单位积极履职、各尽其责,发动民间力量,汇聚强大合力,通过幸福河湖建设,唤醒新时代发展活力。
今年9月,温州发布《温州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以“防洪更安全、生态更健康、环境更宜居、文化更彰显、产业更富民、管护更智慧”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河湖资源对深化“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全域建设,全面升级。一场覆盖城市乡村、惠及大江小河的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全面启动,温州以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勇当“两个先行”开路先锋,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
飞云江文成县段
高位推动 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南部,有瓯江、飞云江和鳌江三大主要河流,水系发达,平原河网密集。一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治理。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温州市逐步整治城区、乡村水域,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不断改善河流水质,提升水环境质量。”温州市河湖管理中心副主任林开宇介绍。2018年,温州市启动美丽河湖建设,先后出台了《温州市美丽河湖建设指导手册》《温州市美丽河湖水上碧道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目前,温州市已成功建成112条市级以上美丽河湖,总长度达720公里,其中省级美丽河湖65条。同时,建成水美乡镇61个。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促进‘美丽河湖’建设与‘文体农旅’发展深度融合,做大水产业,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林开宇说。
今年,“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被列入温州市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要点,明确全年建设省级美丽河湖12条、水美乡镇12个、水上碧道100公里,完成水系连通和中小河流治理19.8公里。
9月19日,市级总河长联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共同召开全市总河长会议,全面部署温州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23个成员单位主要领导、32位市级河道联系部门负责人、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参会,共同谋划、部署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市水利局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由分管负责人担任专班主任,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12个县(市、区)迅速响应,召开本级会议,成立以县(市、区)领导为组长的全域建设幸福河湖领导小组,将建设全域幸福河湖的部署传达至县、乡、村各级河长,传达到各级各有关单位,全市上下迅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9月28日,温州两位市级总河长共同签署第2号总河长令,发布《温州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勾勒出以幸福河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温州将构建以水为轴的发展带,形成以瓯江、飞云江、鳌江干流为“横”,以沿海海塘安澜通道、母亲塘河温情通道、水源联网智慧通道为“纵”,累计建成100个高品质共富亲水IP、100条高标准美丽河湖、1000公里高质量水上碧道的“三横三纵多节点”基本格局。
瓯海区龙舟湖
重点聚焦 五大行动支撑幸福河湖建设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河湖五大指标,温州市聚力开展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增长富民和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重点行动。
“到2027年,城市防洪达标率达到92%以上,城市内涝防治达标率达到95%以上。”这是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明确的目标。
河网密布,依山临海。温州市长期面临台风、暴雨、内涝、潮水叠加的水灾害防御难题。
“我们将着力推进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对177公里海塘实施提标改造,同时,把海塘加固同当地城镇建设、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将海塘打造成安全线和共富带。”温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温州市还着力强化江河防洪工程建设,推进飞云江治理二期、戍浦江河道整治等30公里江河干堤提标加固、170公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在软件方面,温州通过建设数字孪生飞云江等智慧化“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平台,筑牢水旱灾害数字防线,实现防灾减灾能力再升级。
瓯江是温州人民的母亲河。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影响,一段时期以来,瓯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两岸垃圾乱堆乱放、非法建筑弃渣侵占水域等事件时有发生。
必须还母亲河以清澈——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瓯江沿线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市委书记先后五次对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瓯江沿线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一场清理“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恢复水岸良好生态环境的战役全面打响。
作为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河长办牵头推进瓯江沿线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今年以来,温州市开展水岸“治十乱”、入江(海)排污口整治、船舶港口污染整治、打击建筑垃圾及泥浆非法倾倒、岸线“六化”等行动,并以瓯江为起点,将整治范围拓展至飞云江、鳌江沿线,对三条主要河流全面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提升水生态质量。
瓯江沿线各级河长履职尽责,累计巡河1841次,协调解决问题750余个;沿江县(市、区)、乡镇(街道)积极承担属地主体责任,推进问题排查整改,水利、农业农村、综合行政执法、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通力合作,各展其能;两代表一委员、“民间河长”等积极参与,协力护河……
“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出动排查人员1.7万余人次,排查整改水岸问题646处,清运垃圾4万余立方米。瓯江沿线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温州市河长制工作专班主任吴红斌说,2024年,温州将在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沿岸生态景观带,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瓯江生态岸线,展现美丽瓯江、幸福瓯江的风采。
不只在主要河流,温州市还积极开展乡村河道整治,在提升乡村河道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将群众“门口那条河”打造成亲水空间。
“在保障安澜、提升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发挥优良水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做好水产业发展这篇文章。我们积极探索,将以水景观为核心,向外辐射,带动文旅、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个高品质共富IP,让幸福河湖建设成为惠民生、促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林统说。
以水美景观为核心,水美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在温州各地兴起发展。永嘉县境内楠溪江尽展山水诗画美景和古村落人文风光,游客络绎不绝;戍浦江鹿城区段两岸公园景色秀美,市民纷纷打卡;瓯海区南湖水乡河网十里塘河,成功打造成为市民群众“5分钟生态圈”,带动周边“多产业活动区”迅猛发展……
“建成100个高品质共富亲水IP”是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州将大力实施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增长富民等行动,建设“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打造高品质沿河文化带,培育水上户外运动品牌,持续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
龙港市九龙河
强化保障 改革攻坚共护河湖
建设全域幸福河湖,需要多部门、跨行业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需要汇聚来自全社会的磅礴力量。温州市以河湖管理改革攻坚为抓手,以“河长制﹢”机制创新为依托,不断提升对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保障能力。
如何切实增强河长履职能力,更好发挥其引领作用?温州市创新建立市级河长“一河长两助手”工作模式,为市级河长配备市级督察长、专职联络员两位助手,配套市级河长履职手册,动态梳理市级河长责任水域存在问题、履职薄弱环节和重点任务清单,有力提升了市级河长履职能力。
如何提高河长制的制度约束力,让河长制“长牙”?温州市创新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沟通,进一步健全约谈机制,持续压实各级河长、主管部门责任。今年以来,市河长办发送各类提示单120余份,对履职不到位的9名县级河长、28名镇级河长开展警示约谈,通报批评1名镇级河长,对4名镇级河长提请纪委问责。“为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分办、督办的工作职能,市河长办善于借力,联合市委办建立河湖问题分级交办督查机制,通过市委办下发督办通知单的形式,强力推动部分县(市、区)河道环境脏乱差问题的解决。”吴红斌说。
如何提高水行政执法监管能力,打击涉河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河湖环境?温州市深入探索,以水利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为抓手,全力打击损害河湖健康的违法行为。“造成水生态环境破坏的企业或单位、个人,必须承担起赔偿及修复的责任。我们在初步调查、摸清事实的基础上,对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评估,组织赔偿磋商,达成赔偿协议,最终完成违法行为的处置。”温州市水政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晖说。今年以来,温州市已办理非法侵占河道等相关案件9件,涉及赔偿总金额超590万元,受损水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复。
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全市幸福河湖建设群众满意度要超98%。温州市创新“河长制﹢”模式,推进社会共治,不断拓宽群众参与河湖治理和幸福河湖建设渠道,以“共建”促“共享”。
“温州市‘民间河长’来自社会各界,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新闻媒体工作者、企业家、华侨等。截至2023年11月底,在册‘民间河长’已超40万名。”吴红斌介绍。放眼全市,在塘河沿岸,“南塘大妈护河队”定期巡查温瑞塘河,向河长反映问题;在龙湾区,区司法局与区河长办合作,组织155名服刑人员认领228段河道,每月巡河护水、捡拾垃圾,服务社会;在瓯江沿线,来自浙江日报集团和温州日报集团的“记者河长”积极开展媒体监督,曝光问题……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参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党政领导,河长牵头,属地负责,部门联动,一项项创新机制在温州不断形成,一条条绿道水脉在城乡间铺开……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的新征程上,温州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让大江小河焕发新时代风采,让幸福之水润泽“千年商港”,让条条水脉成为水美宜居的“风景带”和高质量发展的“共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