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民间河长”巡河 本报通讯员 郑鹏 摄
浙江省瑞平塘河瑞安市升天基村段,一群穿着绿马甲的身影正沿着河岸巡查。47岁的“民间河长”蔡良善在巡河记录本上写下:“瑞平塘河瑞安段,水质清澈,无漂浮物,排水口正常。”
瑞平塘河的生态蝶变,离不开瑞安市“民间河长”协会的精心守护。从2020年在浙江省率先成立,到如今拥有500余名会员,这支由民间力量组成的队伍,用脚步丈量河道,以初心守护清波,让“开门治水、人人参与”从口号变成了生动实践。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时间回溯到2018年。彼时,瑞安虽已招募500多名“民间河长”,但这支队伍巡河像是“走过场”。“那时候,我和几个伙伴蹲守三天寻找污染源头,问题上报后却没人跟进,心里直犯堵。”协会副会长洪端艮说。
转机出现在2020年10月。在9名“民间河长”代表的发起下,瑞安市“民间河长”协会正式成立。“我们要把‘草根’变成‘正规军’!”协会首任会长孙钰珉说。
2023年9月,瑞安市“民间河长”协会水利局联络站在瑞安市水利局正式挂牌,标志着瑞安“民间河长”协会从“团队自治管理”模式向“政府辅助引导﹢团队自治管理”模式转变。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
在瑞安市“民间河长”协会的档案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问题清单:2020年至今,协会累计开展巡河活动1.3万余次,发现并协助解决河道污染、违建占河等问题584个,督促整治污染河道80余条。
“蹲点查源,追根究底”是“民间河长”重要的“护河密码”。2021年夏天,陶山镇河南河突然出现白色浑浊水体。协会理事郑锋带着队员连续蹲守7天,终于在凌晨3点逮住了偷排泥浆的工地运输车,并及时联系陶山镇治水办。治水办第二天就发出了整改通知书,类似问题此后再未发生。
协会建立了分层级工作群,以快速处置巡河发现的问题。一般或轻微问题通过“水美温州绿水币”小程序直达瑞安市河长办;重大问题或难啃的“硬骨头”由组长筛选后上报“瑞安市五水共治领导群”,由相关负责人推动解决。
协会还定期组织“看闻听查”技能培训,提升护河水平:“看”排水口晴天是否排水,“闻”河道异味判断污染类型,“听”周边住户反馈锁定问题时段,“查”周边企业、工地倒推污染源头。
2024年,在瑞安市河长办的支持下,协会采购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借助科技手段对全市56条重要河道进行全方位巡查。如今,不少“民间河长”成了护河专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瑞平塘河杜山头村段,一块蓝底白字的“‘民间河长’护河牌”格外醒目,上面写着责任河长姓名、联系方式和护河承诺。这是2023年协会联合平阳县环保志愿者协会创新设立的“‘民间河长’护河牌”。“牌子一立,群众看到有问题就直接打电话,上个月还帮我们发现了一处隐蔽排污口。”蔡良善说。
这种“以牌连心”的举措,正是协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念的缩影。协会紧抓“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通过宣传知识、组织巡河实践等方式,不断吸纳退休教师、企业主、家庭主妇等加入护水队伍,甚至带动小学生自发组建“红领巾护河小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管护。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攻坚,瑞安市“民间河长”协会用5年时间在瑞安编织出一张严密的“护河网”,为强化河湖长制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