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随着绿色转型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年来,节水产业正逐步成为绿色发展的“好伙伴”、绿色消费的“引导者”、绿色经济的“新引擎”。
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长三角节水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会议新技术(产品)推介现场,产自“中国泵阀之乡”浙江省温州市的节水器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不同于传统的塑料、橡胶密封的泵阀,改良后的阀芯采用高硬度特种陶瓷制成,节水效率超30%,这项技术还打破了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垄断。”在温州从事陶瓷硬密封泵阀制造40多年的杨润德补充道,“如今温州生产的泵阀、洁具在全国有着1/3的市场占有率。”
据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温州市泵阀产业产值突破820亿元,五金洁具产值达300亿元,节水产业规模超1120亿元,实现以总用水量2.7%的低增长支撑起地区生产总值6.3%的高质量增长。
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节水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别这一发展目标,温州市节水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与示范意义。经济增长点蕴藏着节水产业的无限潜能,涌动着绿色发展的无限生机。
“产业扶持﹢梯度培育”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温州市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轻工制造业,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厚植了土壤,创造了“温州模式”。
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重温嘱托,如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怎样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绿色高起点发展,探索出既具地方特色又具示范效应的节水产业“温州模式”?
以重点用水领域的水效提升为核心,温州市全面启动重点用水领域水效提升行动。截至2024年年底,温州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7.8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71立方米,分别比2023年下降7.7%和6.0%。
走进温州市龙湾区的精工阀门车间,多台数控机床正在有序作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改更新,提升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水平。”龙湾区阀门协会会长杨连成说。
“我们不仅将节水器具销往全国,企业自身的用水效率也在不断提升。能为节水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都很骄傲。”杨连成自豪地说。
浙江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王云南表示,浙江省正大力发展节水服务产业,支持宁波、温州、台州等节水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培树一批龙头企业,打造节水产业先导区。温州市龙湾区正是浙江省“节水产业先导区”建设试点。
以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不只是在龙湾区。作为“国家级阀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温州市汇聚企业约3900家,从业人员超8万人。在2021至2023年泵阀产业年产值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24年《温州市泵阀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
把握点面结合的辩证法,提升水效既要着眼全局统筹协调,也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温州市不断强化产业生态韧性,紧抓节水“龙头”的孵化培育,推动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产品设备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
“‘大带小’模式增强了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现在的节水产业链覆盖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产品涵盖冷热混合、恒温、感应龙头等智能节水产品500多种。”温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陈启军补充道,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内中小型企业成长,“以大带小、协同发展”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从小作坊到工厂集团,温州市逐步形成了以泵阀、五金卫浴、水暖洁具等产品为代表的特色节水产业集群,节水产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助力节水产业突围
“洗澡时候,在出热水前用户常常冻得发抖,我们研发的温控回水龙头有效解决了用前弃水问题,实现即时热水、省电节水。”温州鸿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秋霞说。
用前弃水是典型且难以解决的水资源浪费问题,艾斯腾家用智能回水循环系统先后申请了20余项国家专利,并取得由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颁发的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
“以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为例,这款家用智能回水循环系统能节省自来水超5000万吨,保守估计1年能带来经济效益高达2.32亿元。”胡秋霞说。
在节水器具制造上,温州市不断研发新产品填补市场空白。这背后,制度优势发挥着极强的吸引力,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动力。逐步构建的“链长﹢链主”双链制让温州市节水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轮驱动,逐步破解部门协同弱、政策碎片化等难题。
温州市政府作为“链长”负责统筹政策资源,培育孵化节水龙头企业,明确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市场监督管理、水利等部门职责分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产业发展要素瓶颈;作为“链主”的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动技术溢出、产能共享、生态共建,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实现产业链“雁阵效应”,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节水产业链。
依托“揭榜挂帅”机制,温州市攻克了节水领域许多关键技术。随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落户温州,一个“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已具雏形。
“需求导向﹢政策激励”
拓展市场空间
温州市曾做过这样一组调查:市场上智能节水设备价格往往较传统产品高40%~60%,一线城市偏好高端智能产品,而农村市场更倾向低价基础款,企业难以通过单一产品覆盖全市场。
供给侧已实现创新引领。如何通过需求侧改革破解推广瓶颈?
“一方面,我们引导企业推出‘基础版﹢智能版’产品矩阵以适应不同消费能力的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提高节水产品采购比,实施精准的财政补贴政策,将智能节水设备价格降低至传统产品1.2倍以内,以支持节水产品扩大市场渗透率。”陈启军说。
《温州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中,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家居换新,按售价15%或20%(一级及以上能效、水效家居)补贴,最高补贴2000元每件。
随着《温州市市级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温州市节水奖励办法》等节水制度政策的出台,温州市形成了覆盖节水载体创建、节水技术改造、节水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节水奖励政策,最高单项节水奖励12万元。
以市场化手段激发节水内生动力,节水成果在全社会遍地开花。近年来,合同节水管理在温州市公共机构、高校、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等多个领域实现落地。截至2024年年底,温州累计签订合同节水项目16个,合同金额超5800万元。2025年—2027年计划新增13个合同节水项目。
作为全省首个医疗机构合同节水管理项目,乐清市人民医院合同节水项目投资158万元,预计节水效益超700万元;瑞安市人民医院合同节水项目中,10年合同期节水效益预计达1300万元,入选2024年水利部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该医院获评国家级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
当前,温州市持续加强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评估的全过程管理,启动取用水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查处违法违规的取用水行为,落实重点用水户名录的动态管理,加强在线监测的运维,实施计量设施的比测校准和标准化改造。
从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逐步健全到节水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从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积极推广到涉水全过程产业链的精心打造,温州市节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温州模式”在绿色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示范效应的节水产业“温州模式”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