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我市正式进入主汛期。当天,市水利局召开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媒体通气会。
通气会现场,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朝明通报今年以来水雨情特点、前阶段防汛备汛情况以及下步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安排。会议由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木永主持,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林统与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郑祥孩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来自中国网、浙江日报、浙江之声、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市都市报、温州新闻联播等媒体记者参会。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朝明:
一、今年以来水雨情特点
(一) 汛前延续干旱少雨,1-4月降雨明显偏少。 今年1-4月,全市面雨量301.2毫米,比多年同期偏少三成。1月份基本无有效降雨,最长连续无雨日达到49天。文成县、永嘉县等6个县(市、区)曾在1月17日前后发布水利旱情蓝色预警。
(二)入汛后短历时暴雨多,降雨分布不均。4月15日以来,全市面雨量703.3毫米,较多年平均雨量601.6毫米偏多17%,降雨集中在乐清市、文成县、瓯海区,鹿城区和洞头区较少。短历时暴雨有1600站次,是去年同期的3.6倍,最大为6月22日18时永嘉县梅岙站,1小时雨量86.5毫米。
(三)江河水位总体平稳,水库增蓄明显。三大江水位均未超警戒值,平原河网水势平稳。截至7月14日8时,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5.38亿立方米,平均蓄水率89%,较入汛前增加3.91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偏多2.49亿立方米。
二、前阶段水利防汛备汛情况
(一)压紧压实防汛责任。4月1日,全市水利系统提早15天启动汛期工作机制,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全面落实水库山塘、堤塘水闸等7大类2326个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共1.1万余人。逐一落实1864个山洪影响村落防御、预警和转移责任人,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明确责任人履职标准,通过专题培训、下发责任告知书、组织电话抽查等方式,全面增强各级责任人履职能力。
(二)修订完善方案预案。修订《温州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梳理应急工作流程175项、应急指挥事项40个。开展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分析,编制水利防汛风险图、抢险一张图和重点小流域山洪防御图,修编20座大中型水库、93座大中型水闸调度方案。同时,联合鳌江流域平阳、苍南和龙港水利部门,开展市级水旱灾害防御演练。
(三)闭环管控风险隐患。今年1月底以来,全市水利系统抢抓汛前“窗口期”,聚焦水库山塘、堤防海塘、在建工程、山洪灾害风险等水利防汛重点,开展水利防汛风险隐患大排查。3月上旬,市水利局组织防汛专家对全市水利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进行指导服务,以点带面推动问题整改。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1.2万余人次,检查工程6800余处,159处隐患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四)全面防范山洪灾害。全覆盖开展风险区清单动态复核,重新确定山洪风险防御的重要村落1864个、防御对象1.14万人,修订乡、村两级山洪防御预案878个。梳理全市山洪灾害影响的小流域116条,实地调研15条重要小流域山洪情况。同时推进40套现地声光电预警设备和1000套入户预警终端建设,全市已累计建成501套声光电预警设备。完成756处雨量站改造升级,传输时效从15分钟缩短至5分钟。
(五)加速补齐防洪短板。以“百项千亿”水网安澜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海塘安澜、防洪排涝等53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其中浅滩二期生态堤等19个项目列入省千项万亿项目。乐清乐柳虹平原排涝工程白龙港泵站投入试运行,永嘉乌牛堤海塘完工投用,平阳水头镇水网综合治理等工程顺利开工,瓯江引水、龙港新城片青龙湖海塘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瑞安六科水库可研报告获批。1-6月全市完成水利投资56.4亿元,居全省第二。
(六)强化应急抢险保障。联合省水利厅共建水利防汛物资浙南分储中心,储备120余种水利防汛抢险物资。落实市级防洪调度和抢险专家112人,其中有8名入选省级专家库。联合第三方共建10支水利工程抢险队伍共551人。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服务保险、珊溪水库临时淹没损失保险,加强市场化保险机制在水利风险防范、灾损补偿、水库临时淹没损失等方面的补充作用。
(七)有效应对台风暴雨。入汛以来,我市经历了正面登陆的台风“丹娜丝”和梅雨期多轮集中性强降雨。台风“丹娜丝”先后在洞头和瑞安两次登陆,历史罕见。市县水利部门联动响应,共同打赢了阶段性防御硬仗。市水利局发布风险提示单21期,点对点电话“叫应叫醒”基层责任人196人次。科学调度珊溪、顺溪、桥墩、百丈漈等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3.68亿立方米,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也为夏季城乡供水和农田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动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按照“八张风险清单”管控要求,紧盯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行业,滚动开展水利风险隐患排查和闭环整改销号,做到“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
(二)盯防小流域山洪灾害。加强培训演练,不定期开展责任人抽查。加强山洪风险区桥梁、路涵、堰坝等阻水设施检查,集中排查风险最大的重点小流域,科学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加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和监测预警,第一时间提醒基层政府落实防御措施。
(三)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信息共享,密切关注雨水情,动态分析研判。运用数字孪生鳌江、数字孪生飞云江等平台,按照“早动、快动、小动”要求,精准调度全市20个大中型水库和106座防洪排涝闸站。
记者提问环节
小流域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我市在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方面都有哪些防范措施?对山区群众来说,有哪些注意事项?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林统:
温州山区面积大、小流域数量多,山洪频发多发。我市通过三大体系,全面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一)构建山洪防御工作体系。一是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市防指指挥协调、水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基层政府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和岗位职责。二是风险隐患动态调整机制。我们在全市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划定山洪灾害风险区,确定了全市1864个山洪灾害重点村落,并每年开展动态调整建立风险清单。三是风险闭环管控机制。依托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成果,通过“人防+数防”模式,以村为单元对照风险清单,抓好“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大关键环节,确保危险区人员安全转移。
(二)构建山洪灾害预警体系。一是预报预警。应用气象预报成果,以县域为单元研判山洪风险等级,会同气象部门联合发布24小时山洪灾害五色预警。二是监测预警。根据雨量站实测数据,实时研判重点村落山洪风险,通过“一张提示单、一条信息、一个电话”递进式叫应叫醒责任人,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三是现地预警。全市已建成并投入实战501套声光电预警设备,全天候监视河道水位变化,通过语音播报和强光警示功能自动预警。
(三)构建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一是落实责任。建立县乡村三级责任制,全市共落实山洪防御责任人1.08万人。二是修编预案。今年修订完成乡、村两级山洪防御预案878个,全市重点村落均落实山洪灾害防御“一村一策”。三是培训演练。以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为基础,聚焦村镇、学校等重点场所,加强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培训,提升山洪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这“三个体系”,在今年梅汛期强降雨和台风“丹娜丝”防御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布24小时山洪风险预警提示单16期90县次,向防御责任人发送山洪预警短信1.94万条,未出现人员伤亡事件。
夏季强对流天气多发,在这里提醒山区群众务必要提高警惕:一是要注意观察降雨情况、水位变化和异常声响;二是不前往已发布山洪预警的区域、不野游玩水、不冒险涉水过河;三是发现灾害征兆时要立即撤离,灾害来临时立即向高处转移,身处险境时立即寻求帮助或自救。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抓细抓实各项措施,持续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梅汛期,我市迎来多轮强降雨,请问能介绍下今年总体降水形势吗?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郑祥孩:
今年6月7日入梅,较常年偏早1天;6月30日出梅,较常年偏早8天,梅雨期共持续23日。全市梅雨量228.5毫米,较常年梅雨量(280.8毫米)偏少19%。有效降水天数13天,占梅雨期56.5%。
今年梅雨期降水有三个特点:一是出梅早梅期短。梅雨天数较常年少7天,梅雨量较常年偏少两成。二是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温州市西部、北部山区,东部沿海地区较少,县级最大的为文成县316.8毫米,最小的为洞头区67.0毫米。三是6月8日-15日、6月22日-25日出现2轮主要的集中性强降水,特别是12日,受热带云团影响,全市当日降水量74.5毫米,折算水量9.02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天下了63个杭州西湖的水。梅雨期,全市各大江河水势总体平稳,所有江河控制站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
7月6日-9日,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在洞头区沿海、瑞安登陆,给温州带来强降水,过程面雨量150.3毫米。所有江河控制站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全市水库总蓄水增加1549万立方米。温州市水利局发布洪水预报147站次、洪水预警3站次、洪水监测预报分析25份等,为各级防汛防台指挥部门成功防御台风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根据上半年的降水情况,结合下半年温州市气象预报分析和水利部门水雨情趋势分析展望,预测我市今年水文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汛期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暴雨洪涝事件可能多发。
步入主汛期后,受阶段性高温热浪或降水可能偏少影响,部分山区和沿海可能发生局地阶段性干旱。7~9月,预计全市降水量少一到两成,其中7月中下旬降水量少零到一成,8、9月降水量少一到两成。
主汛期,鳌江流域发生超警洪水概率较大,楠溪江、飞云江流域发生超警洪水概率中等。受局部暴雨多发频发或台风影响,部分山区中小河流可能发生区域性、局地性暴雨洪水。天文大潮影响期间,三大江河口地区水位将接近或略超当地蓝色警戒值。
每年的防汛工作中水利工程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请问针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林统:
今年以来,温州市水利局多措并举,落实落细工作措施,不断加强隐患排查、优化调度方案、强化工程监管,全力保障水利工程度汛安全、发挥效益。
一是关口前移,加强隐患排查。年初开始,我们组织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情况开展了三轮检查。全市累计出动1.2万余人次,检查6800余处水利工程,发现防汛安全隐患159处。针对这些问题,实行清单化闭环销号制度,逐一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要求。截至目前,检查发现的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或落实度汛措施,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和发挥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立足实战,优化调度方案。按照“早动、快动、小动”的要求,我们结合上一年的运行情况,组织完成了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309座小型水库和93座大中型水闸调度方案编制和审批,对迎洪水位、下泄流量等工程控制运用指标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力求将全流域的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作为统一整体,以控制性骨干工程开展科学调度、蓄泄结合,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三是更新迭代,强化工程监管。在珊溪水库、泽雅水库、顺溪水库等重点工程试点建设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利用“天空地水工”多元立体化的技术设备,对水位、流量、渗流等关键数据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分析,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此外,今年将对44座水利工程的结构安全性、运行可靠性等开展专业鉴定评估,对21座小型水库的放空设施、上坝道路、视频监控等配套设施开展提升改造,计划11月底前全部完成。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水情发展,持续加强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监测预警,不断提升防汛防台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度汛,全力守护好温州的江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